|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解决民生问题不能等“督查”
建了多年的自来水管常年没水,督查组来了立即通水;乡镇污水主管网长期不与住户排污管对接,督查组来了立即承诺精准对接保质保量……前段时间,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解决许多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屡上热搜。
拖了多年没有解决的民生问题,督查组一到,立即迎刃而解,这种“戏剧性”的变化令人深思:如果督查组不来,这些问题要拖到何时才能解决?如果这些问题长年累月得不到解决,后果又会怎样?督查到的地方问题解决了,没有督查到的地方存在的类似问题该怎么办?
从国务院督查组督查解决的问题来看,许多问题并不复杂,解决的难度也不是很大,但地方有关部门为什么迟迟不予解决?这反映出一些党员干部为民意识淡薄、担当意识不强、工作作风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一些党员干部,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遇到问题能推则推、能避则避、能躲就躲,在履职行为上慵懒散漫、敷衍塞责。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凡事只图领导满意,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各地要持之以恒地在广大党员中开展宗旨意识教育,引导干部更加牢固地树立群众观念和人民至上理念,多站在群众角度观察事物、看待问题。
对一些老问题常年无视,督查组一指出,马上就“雷厉风行”,这也反映了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能力有待提高。地方工作千头万绪,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一些领导干部缺少通盘考虑,而是根据什么问题被上级督查发现了、被相关领导批示了、被媒体曝光了来确定解决的“优先级”,养成了重被动应付而轻主动作为的不良作风。
民生问题慢不得、拖不得,稍有拖沓就会严重影响群众生活,甚至有可能造成更多的次生问题,解决起来的成本和难度也会大大增加。有关部门和领导干部要学会运用系统思维,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构建“问题及时发现有效解决”机制,不要总是被督查“倒逼”。(孟亚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