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王彦博
识得刘玺娜女士的名字,是在2011年金秋。当时县文联创刊的《安平文学》杂志正在征稿,而一篇《我在你身边,你在我左右》的散文作品与作者的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感觉她的作品不仅文字洗炼,语言也别具风格,主题表达的两代人对幸福的不同理解亦接现实,同时刘玺娜名字的这三个字,似也寓含哲思,想来父母寄意女儿手把玺印当为希望。故而在以后的编辑过程中,我对刘玺娜屡屡提供的作品文字格外重视,总是用心修润,使之不断地在刊物上以飨读者。
在这之后,随着刘玺娜连续在《安平文学》发表作品,和她文字在各级平面媒体的频频出现,引起了广大文学爱好者与社会许多人士的关注。2013年初春,我与散文作家段兰芝一起,驱车赶往位于县城东部的某生活小区,但见到的玺娜女士身体有些残疾,走路也较正常人慢了一些,心底不禁升发出几丝怜惜。进到客厅,玺娜的内向与热情、勤奋与努力,克己以继文,努力以工作,通过简单的对话交流,深深印刻在了我的脑际。在我动员她多多地参加县里文化活动时,她说:“老师,我是十分渴望与文友们一起采风、创作、感受生活的,但我这种身体状况,只能在电视上看到同仁们的成功时,或与人了解到咱县的发展中,为大家唱赞。不过,我热爱生活,我会用文字和文学的努力,安排自己的创作之路……。”
前不久,安平县程油子乡党委书记张超同志联系说,他以前和现在多次读到刘玺娜的散文作品,认为身体比不了健全人的这位女同事的创作精神与创作成就,都值得学习,他想助力刘玺娜出版散文集《滹沱河畔布谷声》……。我在对张超书记连赞“好,好,好”的同时,当即表示一定会不遗余力地为刘玺娜著作尽快问世搭理编务,为乡领导支持安平文化发展的战略思维做些具体工作。
细读《滹沱河畔布谷声》样稿,感觉作者绽放的是生活浪花的时代风采。 
一、聚笔“农”字抒“亲”襟。     
作为柴门女娃,长期拥岗乡镇工作,作者自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农”字饱含爱戴,因而刘玺娜散文的涉笔领域多恋着“农”字。《为父亲洗脚》《童年的冬夜》《谁在唤我的乳名》《布谷声声唤乡愁》《母亲的菜园》《养老协议》《婚书成谜》《嫂子》《天晴好晒粮》《二胎放开之后》等二十多篇文字,都以真情对故园热土的人或事进行了文学记录。而其中令人感动的是作者始终是以情“状”心。一般说来,儿女为长辈洗脚、理发不为多见,闺女为父亲从事这类“敬老”事宜似乎更少。玺娜把自己尽孝严慈的细节描绘得如在眼前:
“我缓缓地撩着水花,轻轻为父亲搓洗脚脖、脚面、脚底板和脚趾缝里的泥垢。父亲的左腿是患病的腿,血液流通不畅,到了冬天,那只脚似乎格外怕冷,脚的温度也比右脚稍凉。洗上一会儿,我就加些热水,反复冲洗按摩,使脚温暖,也更舒服。洗好后,剪指甲……。  
王小芬是受敬仰的爱心妈妈和一位普通农村妇女,三十多年如一日,收养照顾残疾儿童,赢得了社会上的广泛赞誉。刘玺娜在《三十个孩子一个妈》中写道:“吱呀”一声门响,一股寒气袭身,王小芬打了个冷战:“回来啦?”                 男人没吭气儿,把一个营什(东西)放在炕上:“你快瞅瞅!”说完,两手拢到嘴边,轻呵着。
“啥?”王小芬撩开小被儿的一角,愣了:"哪来的?”
“捡的。路边。不知道是谁扔的。”男人明显有点语无伦次。
王小芬看了一会儿自己的男人,又盯着这个娃瞅。忽然,跟做了什么决定似的,鞋一脱,爬上炕,解开棉袄的大襟,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暖和暖和,快去小卖部买袋奶粉吧。”  
每读到以上两个小片段,我的眼泪总在不经意间滴落胸襟,更为作者的人间真情暗暗挑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