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鞭炮响,兔年到,孩子们无疑是最开心的。因为过年啦,他们再也不用为功课而发愁,除了能穿新衣服,尽情地玩耍,还能"赚"压岁钱。孩子们欢天喜地的背后,却是人们不禁地感叹:春节为何变成了"春劫"?
压岁钱,顾名思义,就是压住邪祟的钱。民间认为,“岁”与“祟”谐音,领到压岁钱的晚辈就可以平安度过一岁,当有妖魔鬼怪去伤害孩子时,用这些钱去贿赂“他们”就会化凶为吉。
当然,人们更看重的还是压岁钱本初代表的祝福意味,长辈们都希望晚辈平安幸福,远离灾难。传统的压岁钱代表着一份自上而下的关爱,经过不断演变,春节拜年,发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愈演愈烈。现如今,压岁钱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更有甚者一出手就是几千元。人们不由得感叹:压岁钱祝福的意味怎么越来越少,“钱味”却越来越重,由压岁钱带来的困惑也凸显出来。一到过年,只要一提起“压岁钱”每个人表情各异,赞成与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压岁钱“压”得人真是喘不过气。
过年了,压岁钱你了解多少?
不同年代的压岁钱

一声“过年好”,压岁钱“快拿来”!
60年代的压岁钱
家住陕西第二针织厂的张师傅回忆说:“粗糙的红纸里包着两块钱,那时对我来说,就是莫大的欢喜了。可以买很多东西啊,像黑而硬的水果糖,女孩子扎辫子用的蝴蝶结等等。”
70年代的压岁钱
“乖,给你的压岁钱。今年不用再上交了,留着自己买耍货吧。大年三十晚上,吃了饺子,在祖宗牌位前磕了头,我妈笑呵呵地递过来一张崭新的2角票子。1983年,我刚满8岁,上小学二年级。期末考试我得了双百分,捧回了一张奖状。我妈很高兴。其实那一年妈都是很高兴的,现在想起来,那应该是我们村实行联产承包的第一年,家里平时也可以经常吃上白面了。年货也比往年置得多。还没到过年,就吃了一顿饺子了。”家住马泉村的徐师傅说。
80年代的压岁钱
就像冷冻的肥猪肉对六十年代的青年一样,企盼与喜悦彼此纠缠。它们让无数孩子的荷包鼓鼓囊囊,流着香甜的口水做了一宿又一宿的好梦。可惜的是,那红包辗转了几天,还得落到母亲们的口袋里。她们准备好了一大堆酸水向你倾倒,把家里紧巴巴的财政开支一笔一笔地算给你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恨不得把心窝子掏给你看。最后,你只能屈服了,乖乖地把压岁钱奉上。
压岁钱“压”得80后喘不过气
物价在飞,压岁钱也在飞,从最初的几元、几十元到现在没有三、五百元你都不好意思往出拿,往往在外忙活了一年,没挣下多少钱,回家过年走上一轮亲戚就没了,亲戚家小孩子多的更是入不敷出了。不少80后从过去收压岁钱,到突然要发压岁钱变得措手不及。
记者了解到,很多刚刚工作的年轻人都被年年看涨的压岁钱“整”怕了,不得不做起单位的假日留守族。26岁的山东临沂人小陈告诉记者,今年,他原本在一家工地当施工员,干了一年攒了五千多元,按当地的风俗,他工作了,就要派红包给其他晚辈。他算了算,要是回老家过年的话,走一圈亲戚光送礼少说也要一两千元,更别说还有十几个外甥、侄子的压岁钱,要是回去了这点钱肯定不够,工地过年要放假,他没敢回家,只好过年时在团结路一家火锅店打短工。“哪想到小时候盼望已久的压岁钱,现在却成了不回家过年的主要原因!”小陈无奈地说。
28岁的何女士告诉记者,过年自己孩子收到了1500元压岁钱,而她给出去4000多元。她无奈地说,现在的压岁钱已经不仅仅是给孩子的,更是一种人情往来的工具。

拿压岁钱先买本辅导书,来年还要考第一!
物价上涨,压岁钱也要“兔”倍增长?
过去,压岁钱发多少,那是个祝福;现在,压岁钱发多少,那代表着身份和面子。不少市民表示,在这个什么都涨的年代,去年的压岁钱已经有点拿不出手,今年的压岁钱也得“兔”倍增长。
家住马家堡的王女士告诉记者,连着几年拜年走亲戚,红包里装的都是一百元,发给孩子们感觉忒有面子,可今年物价上涨了,再给人家拿一百元就有点不好意思。为此,王女士今年给每个红包里不得不又增加了一百元,年才过了一半,她算了一笔账,今年的压岁钱已经发出去几千元,比虎年春节整整翻了一番。王女士无奈地说,过去,发压岁钱那是礼尚往来,可现在的压岁钱发得人心里直发毛,还真有点招架不住。
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不少人表示,今年的压岁钱比去年或多或少都有增加。市民张先生调侃地说,连CPI都涨了,难怪压岁钱也得跟着“跑”。每逢过年,压岁钱总是免不了的,很多人为了发压岁钱总是和人比较,由于虚荣心、攀比心的作祟,打肿脸充胖子的人不在少数。他也表示,如果大家能把压岁钱的“钱”字看淡一些,兴许压岁钱会变得更有意义。对孩子的祝福不一定要用金钱来衡量,图书、学习文具或是礼物,一样可以表达心意,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会更显得珍贵。
我的压岁钱,为什么要“充公”?
“本想用压岁钱买个mp4播放器呢,这下又泡汤了。”李同学郁闷地告诉记者,每年父母都把本属于他的压岁钱拿走了,还美其名曰:“代为保管”,之后却再也没有归还。已经是一名高中生了,家长们咋就不能让孩子自己支配压岁钱呢,他有点想不通?
“跟同学出去逛,一翻裤兜却发现口袋比脸都干净”,李同学自嘲地说,每年父母把他的压岁钱都拿走了,理由是“小孩不懂得理财”,但是现在他已经不是小孩了,他无奈地告诉记者,跟着朋友出去玩,总是别人掏钱,自己却囊中羞涩,感觉很没有面子,同学过生日,都不好意思去,因为没钱给人家买礼物。
“钱交给孩子,家长不放心,替孩子保存,娃又不高兴。”李师傅告诉记者,过去压岁钱只是一种象征,可现在长辈们给钱动辄几百元,压岁钱如何处理让人很是头疼。这些钱都让孩子保管,大人心里实在不放心,娃毕竟只有13岁呀。他告诉记者,今年准备把压岁钱分为两部分使用,一部分为孩子购买了一份少儿保险,给她日后的生活增添一份保障;其余的钱留着,等放暑假带她出去逛逛,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孩子今年十岁,平时李先生夫妇上班很忙,跟娃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平常都由他的母亲照看,如今,母亲年纪也大了,还要看孩子很不容易。过年了,他和孩子商量,准备用孩子的压岁钱给双方老人添上一件新衣服,让孩子亲手送给老人,也算孩子尽了一份孝心。
“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一定要学会理财,过年压岁钱会代他保管,但是会留一小部分让孩子自己支配,这样也能锻炼孩子的理财能力。”张师傅告诉记者。
长大了,你给老人压岁钱了吗?
过去,压岁钱都是长辈给晚辈,晚辈们领到压岁钱总是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记者了解到,今年却也有一个反常的表现,不少有一定收入来源的市民开始给老人发起了压岁钱。
籍贯青海的孔林鹏,今年22岁,去年也是刚刚参加工作。他告诉记者,大年三十的晚上,当他拿出辛辛苦苦攒下的1000元工资送到父母手中时,自豪地告诉父母,自己挣钱给他们发压岁钱了。接到儿子压岁钱的那一刻,父母热泪盈眶。小孔说,父母含辛茹苦将自己抚养成人,其间,有着太多的艰辛,如今自己长大了,也该是反过来孝敬他们的时候了。虽然钱不算多,也是自己的一份孝心。“想吃啥就买,想穿啥就穿,没钱了就给儿子打个招呼。”这是小孔离开青海老家与父母分别时说的最后一句话。
市民黄先生告诉记者,老人们退休后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退休金,再等着老人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就有点说不过去,反过来,给老人压岁钱恰当地表达了作为儿女的孝敬之心。据了解,不少市民今年都给老人准备了压岁钱,感恩和祝福之心也真正体现了春节的文化核心。

街头小摊成了孩子们的聚集地。
别让压岁钱变了味
过年期间,记者随机走访了市区各大娱乐场所,网吧、酒吧、KTV、游戏厅随处可见孩子们的身影。更有的孩子为了和其他孩子攀比,拿着压岁钱到处挥霍与炫耀。一到过年,我们总能听见一个声音:压岁钱,该不该给,给又该怎么给?
市民时先生告诉记者,虽然过年的压岁钱绝大多数都落不到孩子自己手中,但不乏有家庭条件好的会任由孩子自由支配压岁钱,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本来就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让孩子过早地沾染了不良习气,由于年纪小,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还没有完全树立,这也恰恰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他也表示,如果大家都能把钱看得轻一点,把情看得重一点,给孩子送个礼物或是学习文具也是个不错的“压岁”方式。
压岁钱从最初的一毛、两毛,到现在的动辄几千上万元,折射出的不光是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年味的走样。压岁钱本就是亲情友情的体现,如果太在意就会让人闻到铜臭味,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借给孩子压岁钱之机,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更是让人担忧。该不该给压岁钱,该怎么给,看来所有人都要认真考虑如何让这个传统的习俗真正回归本色。
来源:咸阳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