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0月13日,在石家庄市高新区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石四药)生产厂区的水针制剂车间,塑料安瓿水针生产线上,灌装设备正在快速运转,排列整齐的水针,正通过传送带被送往包装工序。车间主任王超告诉记者:“我们生产的盐酸倍他司汀水针新产品自去年投产以来一直供不应求,上半年单品种销售额突破2亿元,目前正开足马力以满足订单需求。”
    新产品旺销有力拉动了效益的提升,今年前9个月,石四药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呈现两位数增长。“企业高速发展,秘诀在于创新。”石四药董事长苏学军说,近两年来,他们持续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围绕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这一主线,依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平台,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强度,加快和提升新产品研发进程和效率,创新成果显著增加,产品线组合日趋丰富和梯队品种日臻完善,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引擎。
    ■创新驱动助力企业“蝶变”
    “企业给我们研发人员配备工作用车,心情特别激动!以后上下班再也不用骑电动车担心刮风下雨了,路上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更多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近日,在石四药举行的为研发骨干配备代步工具交接仪式现场,该集团研究院分析中心研究员张龙梅,拿着刚刚到手的汽车钥匙,激动地对记者说。石四药当日将首批66台代步工具配备给了研发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骨干。
    在石四药,科研人员是企业的香饽饽,不仅享有优厚的薪资,企业还为他们提供优惠的住房和免费的代步工具。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以及厚重的人文环境和科研氛围,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投身科研开发的热情。
    午休时间,石四药药物研究院摆满了各种先进仪器的实验室里,几十名年轻人仍在聚精会神地做着实验。固体制剂部部长程彦超和同事们匆匆吃过午饭后,就马上回到岗位埋头整理着实验数据,为产品尽快报批做着努力。
    “成果是干出来,抢出来的,不努力就会落后,我们早已习惯了这种工作状态。资料早一天报上去,就会早一天转化成产品,这是我们研发人员的责任。后面还有与中国药科大学合作项目在等着我们,我们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程彦超说。
    正是因为有着这种努力和执着,石四药的创新实践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目前,他们已申报和在研新产品200余个,其中包括多个一类新药、10余个国内首仿药物、50多个特色原料药品种。目前在国家药监局待批品种达61个,其中,液体和固体制剂品种达35个,一致性评价产品13个、原料药13个,平均每月获批新产品都将在两个以上,创新成效令业界惊叹。
    苏学军说,通过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逐步揭去石四药给人们留下的大输液“一业独大”标签,努力在创新药、仿制药、特色原料药及药包材等产业链多领域研发与产业化协同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
    通过借力借脑借智,补强创新短板,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近年来,石四药依靠自身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与天津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多家“双一流”大学及科研机构合作的基础上,今年6月,又与中国药科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投资建立创新药实验室,加速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创新药、仿制药、特色原料药及药包材“四轮驱动”让石四药步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今年1至7月份,石四药取得新产品批件7个,特色原料药盐酸鲁拉西酮、利奈唑胺、硫酸特布他林也相继获批。同时,上报国家审批产品17项,与‘双一流’大学联合开发的多个一类新药NP-01、AND-9等正在加速前期研究,有的已获批开始一期临床试验。制剂+原料’产品线的不断拓展,助力产品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为企业产销结构裂变积蓄了充足的能量。”
    ■创新成果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石四药,忙碌的不仅是水针生产车间,口服制剂和输液车间也同样地繁忙。
    记者在口服制剂车间看到,有着从物料准备到配料、填充、机装、检验、塑封等十几道工序的口服制剂生产线,正在精准、高效、有序地运转着。“我们车间生产的头孢地尼胶囊和琥珀酸普卢卡必利片等新产品都是国家和各地集采中标品种,采购数量大、供货时间要求紧,越是这样,就越要严格执行好工艺要求,要让每一粒产品质量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车间主任杨玉霞说,现阶段,车间生产任务已经排得满满的,而且还不断有新产品落地转移生产。
    如今,石四药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已达15个品种、20个品规,特色原料药也在加快技术转移和落地,对产业将发挥较强提升和拉动作用,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潜能,赋能石四药发展更多的底气和信心。
    “现在,石四药80%以上的效益都是由新产品或换代产品创造的,创新为产业‘突围’迎来新机,正是四药以创新促“蝶变”的缩影。创新带来的不仅是企业效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结构的优化和运营质量的大幅提升。”苏学军感慨地说。
    据了解,目前,石四药已有15个高端制剂新产品产业化项目入围河北省千项技改项目,将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弥补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短板,有效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