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邓崎凡
《工人日报》(2021年10月22日 05版)
我有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中学时候,他的成绩一直不错,高考考上了一所还算有名的艺术院校,学动画设计。当时,这可是一个热门专业。那时候,我们都觉得光明的前途正等着他。
没想到,大一还没有上完,他就从东北的学校出发,骑了一辆二八式老自行车,驮着一卷铺盖一路风餐露宿,走了近两千公里回到了我们那个秦巴山区深处的县城老家。风吹日晒了一个多月,他瘦得没了人形,蓬头垢面的样子亲妈都不认得了。
任家人朋友怎么劝,他都不愿再回去。他退学了,觉得那样的生活不够真实。
他父亲是一名摄影师,他从小也喜欢摄影,大家都觉得他拍照拍得很好。父亲想让他子承父业,经营摄影店。他不愿意,就跑来北京打工做摄影师,也在餐馆里当服务员。他说,在餐馆当服务员的日子最开心,因为每晚都睡得很踏实。
那时候,很多人都恨铁不成钢地认为他浪费了自己的大好前途,语重心长地指点他的人生。
出于作为朋友的义务,我大概也说过一两句让他“为将来考虑、对自己负责”之类的话。不过,这样的话好像并没有多少作用,他的人生一直沿着自己的轨迹前行。
我为什么会突然想起他,想起这些十来年前的事呢?
因为最近看到了一个名校毕业的硕士开摩的、有人认为他在“浪费人生”的新闻。
当然,这样的新闻过一段时间就会跑出来一条,从北大学生卖猪肉,到名校硕士当城管,隔三差五地冲击着人们的眼球。每次我都会想,名校毕业的人有很多,城管和卖猪肉的也不少,为什么一定要报道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这样的新闻呢?我只好揣测:是不是记者和读者既不是名校的毕业生,又觉得自己的工作好过于“卖猪肉”,便觉得新奇,出于忧国忧民的责任心,认为名校毕业生在“浪费人生”,社会在“浪费资源”,所以才会以这样的新闻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初衷固然可嘉,所见却未必然。
好比我那位朋友,他从学校退学的时候,他在餐馆当服务员的时候,旁人总在高抒己见,觉得此人无可救药了,却鲜有人设身处地地掂量过那些长夜里他无法入眠的日子。后来,他的生活渐渐进入“正轨”,终于接手了父亲的摄影店。现在,他做了父亲,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如今,不用别人劝说,他就在操心生活的柴米油盐,更拍出好看的照片服务大众。说起他来,朋友们话语里有羡慕也有钦佩,他的生活很真实,过去是,现在也是。
反倒是一些一直按照别人眼中“应该那样”活着的人,现在的处境却让人唏嘘。这样的事情多了,便教会我懂得自己的人生不该由别人定义,大家说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很多时候也许只是听听就好。
至于服务员、卖猪肉、开摩的……认为做这些工作就是“浪费生命”的人,更不知道依照了什么标准、借助了谁的勇气。不说那些“成功人士”,不少都做过这些工作,就是先平心静气地想想,你怎么知道人家做着工作过得就不幸福呢?自食其力怎么能算是“浪费人生”呢?更何况,又有哪一项职业里没有“成功人士”呢?社会又能少得了哪一种职业?如此,“浪费资源”从何谈起?
很多时候,人像被蒙蔽了双眼,在舆论的诱导、他人的评说中,千军万马趋之若鹜奔向同一个方向,无暇更无力思考内心深处的声音。在短短的生命历程中,在生命的每一段旅途中,那些遵循自己内心指引前进的人,有时虽一时难以让人理解,却总能让人心生敬意而自愧不如。
也许,我们都该多问问自己的内心,少指点别人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