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89|回复: 0

中国GDP超过日本 首先是好事

发表于 2011-2-15 16:12:4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根据日本内阁府2月14日发布的2010年经济数据,日本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三。这一结果,乃预期之中,因为中国在去年第二季度经济总量就已经首次超越日本,现在不过是再次确认这一事实而已。

对于中国GDP超日,晋身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民众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是自豪,在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终于赶超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另一种则不以为然,以中国人口之大,国土之广,本来就应该超过日本,何况,中国即使超日,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多贫困人口,以及很多棘手的社会问题需要处理。

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无所谓对错,关键是我们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待。不过,我认为,首先还是应该肯定这是个好事。尽管为取得这个全球“老二”,我们付出了过于沉重的代价,如环境污染严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腐败蔓延,等等;而且用GDP来比高低,也有诸多缺陷,如它不能衡量社会成本,不能衡量增长的代价和方式,不能衡量效益、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不能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也不能衡量分配,更不能衡量诸如社会公正、快乐和幸福等价值判断。但依然意义非凡。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中国是在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取得这一成就的。中国1978年开始改革时,日本不仅已经是一个发达国家,而且坐在全球经济“老二”的位子上也已上10年。即使在2000年左右时,中国经济的规模还仅为日本的1/4,其时外界认为中国需要25年才能赶超日本。但中国仅仅用了10年就赶上来了,某种程度而言,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如果说是因为中国人多,印度的人口比中国也少不了多少,它的经济却还远落后于日本。显然,事情不是它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事实上,从历史来看,贫困国家要想挤进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非常困难,并不仅仅靠人口优势就可以实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将33个国家列为“发达国家”,其中只有四个非欧洲经济体在一战前比较贫困,而曾经被认为是发达国家的阿根廷,由于几十年来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管理不善,地位已然滑落。

这里的原因有很多。正如日本东洋学园大学教授朱建荣在评价日本被中国赶超一事时指出的:“这主要得益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改革。”当时,拥有大量劳动力的“老气横秋”的国有企业束缚着中国发展,中国领导人以“壮士断腕”的精神致力于淘汰这些国企并调整产业结构,“此举成功地让中国进入了良性循环:改革促进发展,发展有利于稳定,稳定促成改革进一步深入。”日本的现状恰好与此形成对比,“日本首先希望实现稳定。为了优先维护既得利益,日本实施的改革大打折扣,未能促进发展,而这又将动摇稳定局面,致使日本只能实施小规模改革。日本已陷入‘萎缩循环’”。

朱建荣教授的分析未必全面,但至少揭示出一个道理,即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实施了正确的改革,而日本的停滞是维持现状的结果。事实上,国际学界关于日本“停滞的20年”的说法,多少反映出日本内部的政经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必然的。中国尽管在古代长期维持经济和文化的发达,人口和国土也比日本要大,但并不必然就预示着中国不能位于日本之后。一切都取决于是否因时而变,以及变革的速度、方略、路径是否切合人们的需求和国家的实际。

其次,全球经济“老二”本身也意味着一个国家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手段去追求国家目标和国际正义。与国内不一样的是,国际社会并没有一个公认的世界政府主持分配和正义,在现有分配规则有利于现行权力结构和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下,要谋取改变分配规则,争取更多利益,同时维护国际正义,须有赖于自身力量的发展壮大。中国的全球“老二”地位,不单单是由GDP体现的,还有世界最大的贸易国、债权国和大宗商品市场,其采购和贷款决策影响着全球市场。所以,一些国外学者才会说,对于新兴超级大国而言,GDP和规模是重要的,它反映出你有什么样的谈判筹码。

因此,对于中国GDP超过日本,我们不能做过低的自我评价,不要总是抱着一种“事事不如人”的心态来看待自身的发展。当然,也不必沾沾自喜,不能有暴发户心态。中国和日本其实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人均GDP不过是日本的1/10,至今仍没有出现像丰田、索尼这样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至于国民的素质、受教育水平、人均寿命等等,也差距甚大。关键是,在未来中日之间的经济竞争中,我们不能失误。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由结构失衡和分配不公导致的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中国未必没有再次被日本超越的可能,毕竟日本在全球经济“老二”的位子上已经坐了40多年,而中国才刚刚开始。(邓聿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