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17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司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编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旨在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工作。近日,作为该系列指南之一的《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简称“新指南”)正式发布,其中特别指出缺血性卒中诊疗要把握“四要”。
脑血管病诊断要精准
脑血管病的概念比较复杂,基层医生很难准确区分,如脑血管病、卒中、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这些概念之间有联系,但也有区别。
缺血性卒中与脑梗死的内涵相同,但前者是病理生理学定义,后者侧重影像学表现。另外,新指南单独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进行了阐述,目的是提醒基层医生,接诊突发神经功能缺损持续时间短(数分钟或数十分钟)的患者时,应按照缺血性卒中处置。
病因学分析要重视
系统的病因学分析有利于制定缺血性卒中的防治和管理策略,包括病因、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分析。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例,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一种常见病理生理过程,即病因;高血压、糖尿病、老年、吸烟等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即危险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通过斑块脱落、原位血栓形成、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低灌注,进而引发缺血性卒中,即发病机制。
了解病因及危险因素有利于缺血性卒中一级及二级预防策略的制定,了解病因及发病机制信息则有利于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处置。
识别、转诊要及时
一般来说,缺血性卒中的救治可分为院前、急诊、住院治疗三个环节,基层医生的工作重点在院前救治。
缺血性卒中的识别包括简易识别法、专科识别法和影像识别法。基层医生应了解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标准及主要的鉴别诊断疾病,要熟悉缺血性卒中诊断中所需的信息,掌握现场评估与现场处置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急救响应、转运与衔接的流程,做到准确识别,及时转诊。
卒中管理要到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血性卒中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基层医生应该重点完成的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健康教育与健康评估  关键要从病因学角度做好居民健康状况评估,建立健康档案,为缺血性卒中风险筛查提供依据,并定期随访。
2. 风险筛查  利用健康体检信息,借助相关风险评估量表,对缺血性卒中发生与复发的风险进行筛查。对未患缺血性卒中的居民制定一级预防策略,对已患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制定二级预防策略。
3. 识别、诊断与转诊  基层医生须掌握卒中识别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现场评估与处置的方法,熟悉卒中救治体系,做到及时转诊。
4. 分级预防  不管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基层医生均是重要的防治措施实施者。
5. 康复治疗  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须尽早进行身体状况评估,并同步启动康复治疗,使其尽可能减低残疾程度,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
6. 随访管理  综合管理和定期随访是基层医生管理缺血性卒中的根本。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龚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