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70|回复: 0

晒晒“25岁副院长”的“家底”公众不会不讲理

发表于 2011-2-17 14:02: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986年出生的女孩王圣淇被曝2008年工作,2010年被提拔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一般人需工作9年才能达到该级别。该大学回应是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否认其为某市长女儿(今日本报A14版)。

  80后走上政坛,干部年轻化,无疑为政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本应该是一则正面消息。但在我们这里,年轻干部“破格提拔”或“出格提拔”,一经媒体披露,旋即便引发公众强烈质疑,此类事件反而成了所谓的“负面信息”。综观公众的质疑点,不外乎围绕“关系”这一核心进行“习惯性猜想”:亲属亲戚关系、高层利益交换关系、性关系、金钱关系等等。

  与公众对干部背景进行“习惯性猜想”相对应的,是官方千篇一律的“回应”:要么是程序合规、操作公正透明,要么是所提拔的干部能力突出、政治素质过硬。而作为当事人则更多地是躲在幕后沉默不语作壁上观。很显然,这类提拔风波不断被曝光的结果,便是固化了人们的这种背景“习惯性想象”。

  公众之所以质疑一些“低龄”干部升迁,并非是和那些年轻干部过意不去,更多地是对社会不公的焦虑,以及对权力固化和权力分配神秘化的不满。

  不难发现,如上所述的官方的两个理由,是相辅相成的。相较于干部选拔程序以及关系背景,会让公众有“章”可查,抓到“把柄”,而所谓的“工作能力”已然成筐,解释权和自由裁量权则更多地掌握在官方手里,因而其回击舆情的空间要大得多。譬如在辽宁这起选拔事件中,辽宁石化大学则选择了这一回击路径:否认王圣淇是某市长之女,则意味着校方可从“关系背景”中脱身;而称其因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强被“破格提拔”,则意味着王的能力的评判权在于校方。

  正是这种把评判权抓在手里的做法,把权力神秘化的做法,让该事件发酵。事实上,我国早有“举贤不避亲”的传统说法,问题是,“贤”不是校方说了算的。基于此,王圣淇有多少突出的业绩,校方不妨拿出来晒一晒,破掉神秘化的外壳。(苗蛮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