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杭州刚开了一家快餐店的王先生,初次进粮油市场进货就弄得一头雾水:市场里的袋装大米普遍存在缺斤少两,50斤装的大米,有的少一两斤,多的可能会有三五斤。市场管理人士称,这是个老大难问题,经销商则毫不隐讳地说这是“潜规则”。(据2月16日《今日早报》)
民以食为天,但浏览近日媒体,“一粒米”引发的争议,似在不断发酵和扩散。都说“歪理十七八,真理只一条”。粮油店也好,经销商也罢,自然都会搬出种种理由,来向外界诉说“不得不缺斤少两”的无奈。譬如为了维持米价稳定,只能偷梁换柱;生产厂家没有足量,咱们也没办法等等。
令人费解的是,一些地方的市场管理部门,居然也将这种不正常视作了挺正常,甚至还为自身的管理不力涂脂抹粉、大叹苦经:“我们有时候也比较为难,如果坚决拒绝计量不足的大米进入市场,也会带来不小的问题。因为很多销售商都与院校、企事业单位签好了合同,一旦大米供应不上,这个问题也不小。”照此说来,好像只有坚决配合、乐于接受这种缺斤少两的袋装大米,才算得上是顾全大局?这是一个合格管理者应有的责任意识吗?
温家宝总理掷地有声的“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检验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的话语犹在耳畔,而在局部地区和一定范围,某些执法管事者却堂而皇之睁一眼闭一眼、推诿塞责,对缺斤少两袋装米不敢管、不屑管、甚至是不愿管。或许,在这些公仆的眼里,所谓的“让群众满意”,并非是指对其工作业绩和管理成绩的满意,而纯粹是指对他们巧舌如簧的解释“满意”、借口“满意”。
值得欣慰的是,针对强化食品生产和销售的安全监管,已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打算在“两会”期间提出提案与建议。公众有理由相信,这一领域“七八顶大盖帽,管不好一顶破草帽”的尴尬现象,将有可能得到有效改观。人们更期待,顺着这种呼吁及行动,“七八顶大盖帽管不住一袋足量米”的反常规则,能被迅速纠正,恢复到公平买卖的常态上来。(司马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