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回复: 0

专精特新“小巨人”呼唤独门绝技“六级工”

发表于 2021-11-9 14:17:0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年来,国家强化制度引领,优化顶层设计,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隐形冠军”企业。截至202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培育了三批共计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全国范围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万多家。
近期,系列政策“组合拳”进一步发力。北京证券交易所前不久宣布设立,旨在助力创新型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升专精特新企业活力。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通知开展特级技师评聘试点,则意味着我国在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之上再设特级技师岗位等级,技能人才进入“六级工”时代。笔者认为,“中国制造”正在从夯实基础、筑牢底盘发力,努力走出一条解决“卡脖子”难题、突破“天花板”制衡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中国制造”成为经济全球化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要看到,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目前我国制造业亟待进一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现代工业社会以分工协作为基本特征,其桂冠产品都是极其精密复杂的高端制造,只能形成专业分工,再由成品集成商来做集成制造。这种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格局,必然形成长期相对稳定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关系,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与“隐形冠军”企业身处其中,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这类企业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以其产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专用性和不可替代性,深耕细分市场,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在所处行业中往往具有领导地位与核心竞争力。
参照制造业规律与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专精特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工程师与高级技工的人才集聚。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唯有创新才能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而创新的关键要素在于人才个体及其组合团队。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制造”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高质量发展人才供给不足,技师技工缺口很大。数据显示,日本的高级技工占整个产业工人群体的40%,德国高级技工占比为50%,发达国家占比平均超过35%,而我国高级技工占比仅有5%。虽然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但是技能人才常年供不应求,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1.5倍以上,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整体提升。
如何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隐形冠军”企业?首先要坚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勇立潮头、敢于创新。必须大力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充满创新活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不断夯实筑牢“中国制造”的基础底盘。
其次是要切实解决企业和企业家走创新之路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政策扶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应给予倾斜,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形成“企业冲锋、政府压阵”的良好氛围,持续释放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高质量发展动力。
最后是要弘扬企业家精神,践行工匠精神,不断调动工程师与技术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使人才红利、劳动者福利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要格外珍惜“六级工”等高级技工,切实按规定全面落实优待政策,包括落户、住房、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疗养休假等方面,确保他们工作生活有尊严,安心专心精心于“独门绝技”的诚实劳动,为社会进步创造更多财富、贡献更大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