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长城》2020年第6期 | 吕新
一
张丰年告诉林小林,说刘运钊他们家吃饭的时候常用一本开明版的《乌托邦》或者康德的《纯理性批判》垫锅,把锅放到中间,一家人围着锅吃饭。林小林首先就不相信,林小林说不可能。林小林说,锅,拿什么垫不好,非得要拿一本书垫?难道拿一本书垫在下面,锅里的饭就会变样,就会比别人家的更好吃么?尤其是那种大多数人家都在使用的尖底的锅,除了专门用来架锅的那种铁丝做的锅架,别的无论用什么垫都不稳,更不用说是一本书。再说,就算是拿一本书能够垫稳,那么做对他们一家人又有什么好处呢?谁都应该知道,一口刚从火上端下来的锅,本身差不多也就如同一堆火一样呢,再用一本书去垫,他们难道就不怕失火么?再退一步甚至一万步讲,就算他们不在乎,不怕自己家失火,或者成心想让自己家变成一个熊熊火场,难道也不担心会有可能火烧连营,把旁边或者周围别的那些人家也连带着点着了么?那些密密匝匝的唇齿相依勾肩搭背的房子,要是着起火来那可是太容易了。下面先不说,光是上面,因为漏雨或其他原因,几乎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苫着油毡,油毡上面沥青般的表面常在每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顺着房檐流下滴滴答答的黑热黏稠的油渍,黑油要是再碰上火,那简直就会像是失散多年的亲人猛然相见一般,完全不用再有什么东西在一旁推动和渲染,双方一见面,轰的一下就着了,那是一定的。另外,光有油毡还不算,另有一些人家,油毡上面还有其它杂物,最多的就是各种废旧轮胎以及众多长短不一的木条木棒,都杂乱无章地堆积在各家的房顶上,而在那些东西的上面,是一趟一趟的不知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的互相捆绑缠绕在一起的可能只有电工才能勉强辨认清楚的难分难解的电线。
林小林觉得,以上这些问题可以都算作是问题,或者也可以不算是问题,但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刘运钊,曾经是一个多么嗜书如命的人啊,为了一本书的整洁程度,不惜与其岳母吵架甚至翻脸……这样的一个人,为了吃一顿饭,会拿书垫锅?所以林小林不信。林小林决定,找个时间,要亲自去证实一下。这样一想以后,林小林才猛然想起,事实上刘运钊的家他是经常去的,只是竟从未留意过这方面的事情,每次去了,只是说话,或者呆坐一会儿,留下来吃饭的时候并不多,十分稀有的几回。不是刘运钊、赖杏芬夫妇不诚心挽留他们,而是他们实在是不好意思每一次都留下来吃饭,口粮问题尽管表面上看好像不是一个最严峻的问题,而实际上又确实是他们不敢也不能让自己每次都留下来吃饭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每一次说完话,他们要走的时候,刘运钊都会让他们留下来吃饭。刘运钊说,不要走了,就在这里吃吧,还怕我管不起你们一顿饭么。那时候,林小林就在想,一次两次当然没问题,经常留下来你还能管得起么?突然凭空多出两个成年的男人,每次一来了就要吃饭,甚至更少不了还要喝两盅,把本来就足够脆弱又局促的刘运钊家彻底吃穷吃垮,其实并不是一件虚无缥缈的事,而且也并不需要一个多么漫长的时间和过程。林小林每一次都是这样想的,不知道张丰年是不是也是这样想的,林小林觉得,张丰年应该也是这样想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