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透视中国职场三大“新悖论”
近期,一些现象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寒窗十余载的大学毕业生工作起薪与农民工相差无几;公务员成为中国十大压力行业之首,并自称“弱势”群体,与此同时,参加“国考”的人数却在7年间涨了16倍;春节刚过,用工荒再次来袭,但同时“讨薪难”、“加班费是个传说”一样存在。
转型中国变革加速,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层面交错纵横,形成了上述“悖论”共存的局面。它提供给我们一个观察的渠道和平台,由此见微知著:“改革依然在过大关”,但是在往“好的方向”变化着。
悖论一:大学生农民工,我一直在努力为何路越走越窄
现 象
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群体:他们出身农村、考上大学、进入城市,毕业后与进城打工的父兄汇流,又重新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混同,工资相差无几,生活境遇同样是在城乡之间漂浮。对这样一个近几年涌现的年轻人群体,我们称之为“大学生农民工”。
曾经的“天之骄子”,曾经的跳龙门的“金鲤”,如今的农民工样的打工者,城市中生存艰难的“漂”一族。背负着时代变迁、身份转换重负的这样一个人数越来越庞大的新群体,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他们发自心底的呐喊与诉求,都是我们这个社会不该漠视,而必须认真倾听、严肃对待的。
职场中人
晏子发2008年大学毕业后,已在广西、江西、浙江的4家单位工作过,有时工资仅比扫地的工人高一点。对比两位小学都没毕业的哥哥,他觉得非常失意。“大哥在南昌市是灌煤气的,他20多岁到南昌,惟一的本领就是扛煤气罐,靠勤劳在南昌买了房子;二哥做木工的,收入稳定,月收入3000元~4000元,连他的一个徒弟现在都月收入3500元。”晏子发说:“对比两个哥哥,我常常夜里睡不着觉,反复思考学知识有什么用。我在想,我们这些人虽然有文化,可对这个社会的贡献很小,不如一个扫大街的。”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的不被社会需要的挫败感,笼罩着许多大学生农民工。
解 读
长期关注农村问题、新近撰写了长篇调查报告《中国在梁庄》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梁鸿说:“大学生农民工身上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还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深重烙印。在城乡分割的条件下,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潜在的社会运行机制摆布着他们的命运,也让他们失去了基本的机会。这个群体的出现,是社会矛盾交织的结果,一旦这样一批掌握知识的人被生活压倒,将产生重大的社会问题。”
反 思
职业地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大学生农民工后天职业竞争地位不平等,实际上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平衡的延续。这种集中在我国大城市中的潜在冲突加剧着城乡分化,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也造成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应尽快建立新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通过均等的有吸引力的福利待遇体系,打破资源分配的不平衡。
悖论二:公务员成“弱势”,报考依然火热
现 象
公务员压力重重感到弱势
当把目光聚焦到基层干部的生存状态时,我们会发现在重重压力下,他们工作生活变得异常沉重。长期以来,媒体对基层干部可以说“贬”多“褒”少;在不少人眼中,一些基层干部多为乱作为、不作为、无法无天的代名词。事实上,“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当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压力同时袭来时,当“显规则”与“潜规则”合力施压时,当自身素质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时,一些基层干部已经成了“被动化”生存的一族,在夹缝的挤压中,有不堪承受者甚至选择了极端行为——自杀。
公务员考试热一浪高过一浪
进入新世纪以来,公务员考试热潮一浪高过一浪。2010年年底的那次国家公务员考试,共有141万人报考,比7年前的8.7万人高出了16倍,相当于每个岗位有64名竞争者,最热门的职位创下了4961∶1的纪录。
职场中人
发展经济压力大
“对县委书记而言,县域经济发展的压力,仍然是最大的压力。”湖南衡南县委书记周千山说,“兄弟县市都在你追我赶,大踏步前进,稍不注意,就要被甩在后面。地方经济发展不起来,不仅财政吃紧,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鼓不起来,为政一方,不能造福百姓,于心有愧。”
收入不透明让公务员报考热持续
许多普通公务员也十分感慨,他们的工资相比一些大企业并不算高,福利也没传闻中的那么多,但因为公务员收入不透明,对外界来说蒙有一层神秘色彩,常引起误解。在朋友言谈间,有人感觉很冤很委屈,甚至有人说,公务员成了“弱势群体”。
解 读
“弱势”是相对的
针对党政干部自认弱势群体这一现象,专家分析指出,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一个稳定的预期,刚性的制度、公正公平的程序的缺乏是当下中国不安全感产生的源泉。另外,“弱势”是相对的,你在这一个环节强势,到了下一个环节可能是弱势,而社会不公正、不公平等现象的普遍存在,使每个人都身受其害,“弱势”心态自然蔓延。
法治社会需要更多的“弱势官员”
无论是官员对权力的敬畏,还是他们对政绩的压力,其实都是法治社会对政府官员的基本要求,也符合民众对官员群体的整体期望。官员对行政权力抱有敬畏之心,才会将权力监督当作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官员对改善民生感到压力,才有可能提高行政效率,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反 思
让普通劳动者的权利更坚实
“公务员热”和保障普通劳动者的权利与利益,实质上是“此消彼长”。本应公民的权利很大,公务员的权力很小;本应是民间富裕,而政府的每一分支出都很“吝啬”。因此,要让公务员热实质性降温,关键还是要让普通劳动者的权利更坚实,依靠诚实劳动也可以获得体面而富足的生活。
悖论三:年初“用工荒”,年底“讨薪难”
现 象
用工荒慌抢人
春节刚过,一场争夺农民工大战立即上演。成都、重庆、武汉等中西部城市纷纷采取下达招人指标、到车站码头围追堵截、加大宣传力度、给出优惠条件等措施,招揽农民工留在本地工作。最为典型的是,重庆市地方官员今年春节有一项新工作,设法把返乡过年的农民工截留一部分下来,以确保今年该市不出现“民工荒”。东部省份城市对农民工同样“求贤若渴”,各个火车站、汽车站都出现了火热的“接站人”。
“流血讨薪”缘何一再发生
临近春节,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劳资纠纷进入高发期,“流血讨薪”等恶性事件在全国各地频频发生。农民工讨薪为何不断遭遇惨剧,年复一年的“讨薪难”何时才能画上句号。
职场中人
涨薪也难找到人
在青岛市沈阳路自发劳务市场,一家洗衣店老板告诉记者,今年店里用工缺口不小,怕招不到工人便提前下手,但来到这却发现招聘单位不少,找工作的人却不多,为“抢到人”,他只能把原先定好的工资标准涨了又涨:每次涨个一两百块钱是有的,涨了三次工资,还不好招。
讨薪不成反挨打
1月30日,一名浑身黝黑的老汉,背着用床单包裹的被子走进门头沟法院,“法官,我只有16块钱,能打官司不?”老汉还未说完就已泪流满面。原来,老汉姓李,因家庭贫困60岁的他在2010年10月15日来京打工。一到西站,他就被人拉到门头沟,在圈门、杨坨一带给一位张姓包工头干活。白天干杂活,晚上看摊,约定每天工资为80元。李老汉一共在张某手下干了90天,应得工资7200元。李老汉向工头索要工钱,非但没有要到一分钱,还挨了两个耳光。
解 读
“用工荒”传递出一些积极信号
首先,农民工在今后的择业中,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招工企业在“用工荒”的倒逼下,也不得不做出一些以前无法想象的让步,这有利于民工群体在劳资博弈中赢得优势地位,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再则,中西部地区出现的“用工荒”,使得农民工有了更便捷的择业选择,倘若沿海发达地区的招工待遇不特别吸引人,更多农民工将会选择留在家乡附近就业。长远来看,这就使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得不进行产业升级或转移,否则,企业将很难生存下去。可以说,“用工荒”客观上“配合”了国家产业升级与转移的宏观战略,利于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讨薪不是“秋收”
年终清欠硕果累累,深想一想却令人沉重。讨薪不是“秋收”,本不该集中收获。国家法律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及时足额发放工资,而农民工却非要到年终才能结算,是用人单位无视法律,还是有关部门执法不严?从实践看,讨薪之难难在农民工的弱势,但对于有权力的机构、有能力的企业而言,清欠并不难,否则,何以有年终清欠的累累硕果?
反 思
解决之道还在提高劳动者素质
“用工荒”并不能给这些农民工以真正的权利和尊严。只有走出低端产业的怪圈,转变依靠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给予农民工更多的教育投入,提升他们的内在素质和劳动力价值,让他们的竞争力得以持续,他们才能得以真正意义上的站立。 (宗荷)来源:劳动者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