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齐鲁晚报 肖复兴
有这样一个情景,总也忘不掉。去年4月底,在北京天坛的双环亭。
去年年初,让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闹得宅在家里,好久没去天坛,以为天坛和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一样,也都关闭了。其实,天坛没有封闭,一直敞开大门对外开放。相比脆弱而渺小的人,沧海横流,天坛方显英雄本色,不动声色地注视着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和我们。我和天坛拉开长达四个月之久的距离,是我自己造成的,也就是说是人为的距离。
那天中午,从南门进天坛,一路看见藤萝架上紫藤开得烂烂漫漫。再疯狂的疫情,也没有阻拦它们到时候的盛开,显然,它们没有我们人类这样的顾忌,比我们要自由豪放得多。藤萝架下坐的人不多,稀稀拉拉的,但彼此都拉开了距离。草坪上,也坐着些游人,一样彼此也都拉开了距离。这样的情景非常独特,只有此时才能见到,让我不由得想起舞台上看到过的布莱希特话剧的间离场景。
一直走到双环亭,这样的间离场景,最为突出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我看见亭中坐着一对男女,四十岁上下。特别引我注意的是,他们各自戴着口罩,分别坐在椅子的两头,各靠着亭子的一个红柱子,隔着两个柱子之间这样明显的距离——那时候,为防止疫情的传播,流行一个词,叫做“一米距离”。距离,便成为生活的常态,见多不怪,但这样约会中长时间在一起依然保持着远比一米要长的距离的情景,我第一次见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