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共 中 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其中特别提到“完善适度加工标准,合理确定加工精度等指标,引导消费者逐步走出过度追求‘精米白面’的饮食误区。”
那么,为何会存在这种饮食误区?消费者怎么做才能走出误区呢?
“精米白面”
为什么深入人心
消费者更容易接受精米白面,大致出于以下原因:
一是感官舒适。精制谷物方便料理,制成的食物容易咀嚼,颜色也比较浅,显得更为“干净”。由于能给人带来软、糯、黏、滑等舒适口感,精米白面往往比相对更硬、弹、散、糙的全谷物受欢迎。而且,由于精米白面更容易消化,让血糖快速升高,使得以葡萄糖为主要能源的大脑更为愉悦。
二是成本优势。目前,市面上全谷物的价格整体上高于一般的精米白面。与全谷物相比,精制谷物的成分简单、化学性质稳定,不容易氧化变质,存储成本更低。以面粉为例,倘若以全麦粒磨粉,因为胚芽和糊粉层都含有大量油脂,储存不当的话,油脂很容易氧化变质,甚者几周之后就会出现“哈喇味儿”。因此无论是从货架寿命还是居家保存难度上来说,精制谷物都更有竞争力。
基于以上原因,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因素,既然消费者更喜欢吃精米白面,厂商就增加产量满足需求。产量增大后规模优势显现,成本进一步下降,加之存储成本相对更低,精米白面的市场竞争力就越来越强。全谷物反而成了小众的选择。久而久之,很多消费者在认知上存在着一个误区,即“精米白面就是主食,主食就是精米白面”。如此一来,无意间就可能过了那个“度”,变成“过度追求精米白面”。
烹饪全谷物这样更好
从营养学上来分析,过度追求精米白面所带来的健康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营养缺失。精米白面由于过度加工,导致营养价值下降,膳食纤维损失严重,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损失约占到60%至80%。因此,长期食用精米白面对健康是不利的,可造成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甚至导致维生素缺乏病,如维生素B1缺乏可引起“脚气病”。
二是易致肥胖。谷类加工越精细,进食后升血糖越快,会刺激胰岛素大量甚至过量分泌。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之一就是促进血液中过多的葡萄糖转化成脂肪,也就是说,过度食用精米白面更容易使体重或体脂率超标,长此以往还可能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但并不是说不能吃,而是要讲究粗细搭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健康人全谷物的摄入量每天50至150克,也就是占主食总量的1/3,俗称“粗细粮搭配”,只吃全谷物完全不吃精米白面也不可取。在种类上,我们推荐平均每天的主食种类(谷类、薯类和杂豆类)有3种,每星期至少有5种,也就是说全谷物的种类不要单一,可多样化。
如果担心全谷物的口感不佳,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加工:
1.充分蒸煮软烂
有些全谷物的质地比较硬实,且谷皮的隔水性强,可以提前用清水浸泡6至12小时,使淀粉充分吸水,再酌情配合稍长时间进行蒸煮即可,当然也可以直接使用压力锅烹饪。采用这种料理方式,在进餐时能看到全谷物的原形态,口感上又足够软烂,类似于预包装的八宝粥。
2.磨成粉或打成糊
谷物的颗粒越细小则表面积越大,就越容易煮熟和消化,除了居家自行磨粉,也可以选择预包装的全谷物粉或现场磨制的产品。如果购买预包装食品要关注配料表,选择全谷物排在首位或者前几位都是全谷物的。相较而言,全谷物粉方便携带,即冲即食,但不要一次性磨制或购买太多,保存不当容易氧化变质。经常在家做饭的人,还可以按照合适的比例把多种粗细粮混合,用豆浆机打成五谷豆浆。
3.发酵
全麦馒头、全麦面包、玉米发糕等发酵的全谷物食品,在经过磨粉和酵母发酵后,全谷物中的植酸、膳食纤维等成分一定程度上被微生物分解,口感和消化难度都得到了改善。
怎么鉴别“伪粗粮”
对于原形态的全谷物籽粒,比如燕麦米、小米、糙米等,我们很容易辨别。但像全麦面包、粗粮饼干、全麦馒头或某些麦片的预包装食品包装上,标注着“全麦”“麦麸”或“杂粮”等字样,可信吗?
实际上,很多食品厂商为迎合部分有营养健康追求的消费者需要,在醒目位置标注着各种展示“全谷物”的标签,但由于前文所述的口感和成本原因,有些食品只是“伪全麦”“伪粗粮”,主要成分还是精米白面,全谷物含量很少。
我们可以通过查看食品包装背面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来鉴别真假全谷物。
按照《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要求,配料表的标示原则是“配料递减顺序”,也就是配料表上排在首位的,必须是这种食品中重量占比最高的成分。如果配料表中第一位是“小麦粉”而不是“全麦粉”,那就不能算是全谷物食品。在此基础上,尽量选择只有全麦粉而没有小麦粉的食品,同时配料表越短越好。
还有的食品配料表上首位是全麦粉(小麦粉、麦麸),后边又跟着小麦粉等其他成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食品也不能算是全谷物,因为添加麦麸的比例可能低于天然谷物的比例,而且大多也不会添加胚芽。不过,跟精米白面食品相比,营养得到了一定的强化。
另外,要看营养成分表。《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强制要求标注的是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这5个营养素含量数据,如果厂家想突出食品的营养优势,还会标注膳食纤维含量。对比几种全谷物食品,选择同等重量含膳食纤维更多的,可间接说明全谷物配料含量更可观。
市面上还有一些没有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的散装全谷物食品,比如杂粮馒头、紫米馒头等,不能只看颜色深浅来判断。即使技术不断革新,全谷物食品的口感多多少少还是会比精米白面食品“粗糙”。所以,当吃到口感和风味跟精制谷物食品很接近的“全谷物”食品时,就得怀疑其“含金量”了。我们建议有条件的消费者,自己尝试制作几次全谷物食物,获得直接的感官体验,以便心中有数。
据《北京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