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4|回复: 0

工匠精神:论莫言笔下的打铁场景

发表于 2021-11-16 15:43: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张志忠  
内容提要
本文以马克思劳动与异化劳动理论为指导,聚焦于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姑妈的宝刀》《丰乳肥臀》《月光斩》《左镰》等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打铁场景,兼及各种打铁场景在全篇文本中的位置与用意,解析其中的不同蕴含。本文兼具思想分析与艺术欣赏的双重角度,文本细读与理论阐释互为犄角,从“庖丁解牛”“art”词源和“劳动美学”及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功能等方面,展现和提升莫言笔下的乡村劳动景观的丰富性。

莫言小说 打铁场景 劳动美学
从《铁木前传》到《民间音乐》之间的隐线
在人们的童年里,什么事物,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如果是在农村里长大的,那时候,农村里的物质生活是穷苦的,文化生活是贫乏的,几年的时间,才能看到一次大戏,一年中间,也许听不到一次到村里来卖艺的锣鼓声音。于是,除去村外的田野、坟堆、破窑和柳杆子地,孩子们就没有多少可以留恋的地方了。
这是孙犁《铁木前传》的第一节。孙犁对少年往事的回望,不是为了感叹,而是为了生发起兴,从乡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穷苦贫乏,退而求其次,引申出农村孩子对木匠和铁匠劳动技艺的好奇与期盼——它们的实现,比起看大戏、看艺人表演,毕竟比较容易,木工手下拉出的长串翻卷的刨花,铁匠手下迸发出的璀璨火星,他们的工艺流程和最终依照人的意志形成的产品,对于孩子们,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这样的开场白,就是“入话”,序幕拉开,铁匠傅老刚、木匠黎老东和他们的儿女们九儿、六儿相继登场,在农业合作化的时代大潮中上演一出儿女情长的喜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