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一则题为 《工资涨声不断,直逼温州企业生存底线》的消息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在春节后企业开工之际,温州出现了严重的用工短缺,近七成企业缺工严重,有些岗位甚至出现了“1个工人10个企业抢”的现象。
为此,温州的企业迅速提高了工资,今年企业开出的平均工资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6.93%。对企业来说,目前的工资水平已经达到了很多企业所能承受的极限水平,如果工资水平进一步上涨,很多企业就将陷入亏损甚至可能破产的窘境。但这并没有吸引来足够多的工人求职。这一现象并非温州所独有,春节之后,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传统的劳务输出省份也开始力图留住属地劳工,农民工从内地省份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的传统趋势也出现了逆转,更多的农民工开始选择在本省就业,用工荒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现象。
近几年来,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否已经走到了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引起了学界和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所谓“刘易斯拐点”,指的是在后发国家,由于工业发展水平不高,工业部门所能吸纳的就业很有限,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时候工业部门只要开出略高于务农的工资水平,就能吸引到源源不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完成之前,工资水平都不会提高,只有在劳动力全部转移完成之后,工人的工资水平才会进入上升通道,这个节点被称为 “刘易斯拐点”。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工业部门大规模转移,始于改革开放之后,现在出现的用工荒可以表明,经过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个转移过程终于快要宣告完成了。
于是可以发现,在“刘易斯拐点”出现之前,工人的工资水平是极低的,过去三十年中国农民工工资水平的变动过程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劳动力成本极低,同时转型国家资本相对稀缺,企业必定会选择低资本和高劳动力投入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来组织生产,过去三十年中国企业的发展模式也的确如此。在这种发展模式之下,企业会选择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成本低廉,产品也将在市场上具备相当强的竞争力。这就是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基本动力所在。
这一段历史是如此的漫长,第一代的农民工,多年来一直忍受着极低的工资水平,用他们羸弱的双肩,扛起了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有关的经济学解释中,他们被冷酷地解读为“人口红利”,现在,“人口红利”终于就要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了,未来的中国经济,将逐渐丧失成本优势,而进入一个发展相对艰难的时期。
中国的竞争优势会因此宣告终结吗?谁将为中国未来的发展负责?这个责任今后将主要由中国的企业家们来承担。在劳动力工资的上涨趋势不可逆转之后,企业如果依然沿袭从前的发展模式而不谋求转型升级的话,就必定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现在看来,长三角珠三角的传统企业似乎并没有做好应对这一变局的必要准备。未来的几年,对这些企业来说,将是一个残酷的冬天,但这对中国的未来,却预示着一个新的春天。
这些年,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响亮的口号,但效果一直不彰。转型升级意味着企业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创新技术、开拓新的市场,无疑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只要劳动力价格优势依然存在,企业就很难有动力去谋求转型升级。用工荒的短缺,尽管将让中国经济的传统竞争力逐渐丧失,但也因此迫使企业不得不努力寻求转型升级。 “人口红利”的丧失,部分企业的破产,对于打造中国的竞争力来说并不是坏事,市场的压力,才是企业发展真正的动力。就让用工荒来的更猛烈些吧,只有经历了凤凰涅槃般的过程,中国经济才能真正获得长远的发展优势,而农民工也将因此能更多地分享中国发展的成果。(苏振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