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8|回复: 0

手机成瘾的你,是否缺乏有意义的生活

发表于 2021-11-18 16:23:4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如今,很多人无论何时,都要刷刷手机,不刷就觉得不安;可只要一刷就停不下来,刷完又后悔什么也没干……如果你也是如此,那么你很可能已经 “手机成瘾”了。
  既然都上瘾了,那此人肯定非常喜欢玩手机吧,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最近,一项研究指出:那些天天刷手机的人,心底里可能并不喜欢这样。
  成瘾的一大特征,就是在成瘾者内心感受中,想要的程度很高,但喜欢的程度却较低,甚至几乎没有。那些沉迷于酒精和毒品的人,与其说他们真心喜欢这些东西,不如说他们的大脑已经对该类物质产生了依赖,这使他们常被 “想要”的冲动所驱使。研究人员认为,可以用这一机制来解释手机成瘾现象。
  当个体渴望达成某个目标 (刷出新的短视频、刷到更有意思的推文)时,人体大脑中的 “奖赏回路”就会被激活,刺激大脑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以使人们处在兴奋且愉悦的状态。可这种愉悦感,并不等同于努力实现目标后的成就感。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我们刷完手机后会倍感空虚——只体验到了兴奋感,并无成就感。
  玩手机上瘾,一方面是由于App设计者深谙营销心理学,毕竟只有让使用者“难以自拔”,才能获得更多商业利益;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反思自己,为何我们宁可沉迷在这份虚幻的快感中,也不去做自己真正喜欢且有意义的事?
  这就不得不提到 “空心病”。这是一种由于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其症状表现为:对生活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伴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相对稳定;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一些人的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他们过去推崇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在信息化时代,借助短视频等社交平台,一些人的观点被放大,让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各种价值观,这就加剧了人们的价值选择困难。
  现实主义疗法创始人威廉·格拉瑟认为,上瘾行为本质上是人们为了缓解无法找到爱与价值所带来的痛苦。上瘾者普遍在寻找人生价值的过程中遭受到了挫折,转而寻求一种廉价的替代品。
  不过,威廉·格拉瑟也指出,上瘾并不都是消极的,也存在积极上瘾。想想那些每天练琴16个小时的钢琴家、风雨无阻跑几十公里的跑者以及每天挥棒600次的棒球运动员。威廉·格拉瑟认为,光用意志力还不足以解释他们的这种坚持,更好的解释也许是:他们对每天进行的活动上瘾了,以至于如果停止这项活动,他们会感到痛苦;一旦恢复,痛苦会随之消失。
  但与消极上瘾者不同,积极上瘾者并不为牺牲的时间而感到后悔,反而认为这种投入很有价值。他们不仅能从上瘾行为中获得精神力量,而且能借助这些力量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想要做的事。
  威廉·格拉瑟指出,形成积极上瘾需要时间,而且无论参加哪种活动,积极上瘾通常不会在6个月内形成,你必须坚定地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不过,坚持的结果也可能不尽人意,因为并非所有尝试潜在积极上瘾活动 (如冥想、跑步等)的人都会形成积极上瘾。
  换句话说,并不是你发现了什么事情有意义,然后才选择坚持,而是只有当你坚持做某事一段时间后,才可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意义,进而找到人生的方向。 祝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