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10|回复: 0

公民科学素养是科技“软实力”

发表于 2011-2-24 08:18:2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前不久,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报告再次引起大家对科普的关注。(2月23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都开始建设城市标志性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这些文化设施有共性:投资巨大,建筑主体求新求异,设备大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而与之相比,大众性的文化资源配置却形单影只甚至长期缺位——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其实并不是不爱读书,并不是不爱科学,只是科普的人文环境氛围太差,直接导致公众对于“科技”的关注度长期走低,“科学素质低”就在所难免了。而去年上海世博会的异样火爆,正是“积累”已久的民间科学热情集中释放的结果。

  传统和现代、人文和城市化进程并不矛盾,一个文明的社会中,既是高度现代化的,也是具有传统和人文气息的,在现代与传统交融互补的氛围中,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内涵才得以保持。而公众的科学素质高低,则无疑是“内涵”的外在体现形式之一。

  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博物馆、科技馆多如牛毛,有国立的、私人的、民间社团的。最有意思之处不在数量之多,而在于内容繁杂,五花八门,为一部书、一幅画、一种民间小吃都能建博物馆和科技馆。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馆所,它们不但是日本民族文化的载体,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还在潜移默化当中大大推动了社会整体科普水平。反观我们,无论是科普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宣传和社会推广,还是对科普领域的财政投入,以及通过行政力量强化公众对科学的认同和共鸣,都做得很不到位。

  科普教育成了无源之水,又怎么福泽公众?当然,科学素质的高低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与文明程度的高低、公民意识的强弱“一脉相承”。今天,科学技术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经济靠一时的投资拉动,其发展可以立竿见影,但是如果没有公众科学素质的支撑,数量的外廷扩张是走不远的。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高瞻远瞩,把科普教育搞上去,公民科学素质提高了,发展才有源头活水。(陈一舟 奚旭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