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0|回复: 0

《文学批评:一部简明政治史》

发表于 2021-11-23 07:34:2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学批评:一部简明政治史》
作者:[美] 约瑟夫·诺思 著,张德旭 译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ISBN:9787305247507
定价:68.00元
在很多人看来, 文学研究这个领域似乎相当纷繁驳杂, 甚或争议频仍。 我则不然。 事实上, 英美两国的文学研究数十年来的发展, 一直基于一个相当稳固的共识, 即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主要出于学术目的, 将其视为诊断工具, 确诊作品在怎样的文化形态里被书写和阅读。 20 世纪80 年代以降, 文学研究领域几乎所有影响力的运动都生发于此观点。 这个共识已被广为接受, 且尚未被人充分论及, 故而足以构成库恩意义上的范式, 我们不妨称之为“历史主义/语境主义” 范式。 往大了说, 它描述了当前这一领域绝大多数的研究内容。
不过, 情况并非一贯如此。 为这门学科撰史的人大体都会同意,20 世纪的头四分之三( 也就是从世纪之初到充满十年危机的20 世纪70 年代) , 文学研究并未统合在单一的范式下, 而是分裂为两个迥然不同的范式, 两者时而竞争, 时而互补。 这场学科争论主要围绕文学“学问家”(scholars) 与文学“批评家”(critics) 展开。 两个概念的关键区别在于, 前者把文学研究当作文化分析的手段, 后者把文学研究当作文化介入的契机。以此对立为核心,一系列其他类型的对立亦随之而来, 譬如专家与通才、 职业人士与业余爱好者、 客观性与主观性、 理解与鉴赏、 事实与价值、 科学与人 文、 生 产 知 识 与 陶 冶 情 操、 学 术 ( wissenschaft) 与 教 化(bildung) 等; 其中任何一组对立都可以用来界定某个特定时期的争论焦点。 这场争论波及面广、 议题多变, 是故必然引起诸多困惑, 但无论如何, 参与讨论者还是能从中捋出一条连贯的线索,辨识出两个截然相反的范式。 范式之争影响深远, 足以被看成这门学科的结构性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