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25|回复: 4

[散文 随笔 杂文]

发表于 2011-2-27 10:45:3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无意中看到“欹”这个字,便百度了下。得到如下资料:

    欹,读qi,发第一声,字面意思是倾斜,原是一盛水的器物。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里就陈列着一高45.5cm、长18.7cm、宽14cm的铜制器物。这器物有些与众不同,它的样子像个插屏,底座上有一个框架。框架的中央吊挂着一个直径12cm、高14.7cm的杯状容器,杯状容器两边的乳钉形轴与框架内侧的针状轴衔接,这样,这个容器就可以在框架上沿一定方向转动。如果往容器中倒水,水倒入一半时,容器正好是垂直地吊挂;将水倒满后,容器却自动翻转,而把水全部倒出来了。之后,容器就又自动偏向一方静止下来。

    资料上还记载,在清朝,光绪皇帝命人在紫禁城里摆了无数的欹,意在告诉自己和朝廷里的大小官员,“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其指导理念正是来自于欹的“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皇帝如欹者,国土必将昌盛,国家必将兴旺;官员如欹者,则君王有幸,万民皆福……

    看到此,我突然有些走神,眼前恍惚出现这样一组画面:只见自己正作激愤状,对同事或朋友滔滔不绝。大意是你看身边的某某人,之前不可谓不熟,见面也客气地打招呼。可随着身份的转换,变脸的技艺随之炉火纯青——冷漠的面孔,冷然的表情,冷淡的语气,冷得人如同感觉相隔一座万丈冰山……我多像一只反面的“欹”啊,在抱怨着、发泄着的时候,正在慢慢倾斜,把自身仅有的一点“品德”慢慢地向外倾倒,直至自己一无所有。

    少年时自恃身体强壮,虽不至于恃强凌弱,但也做了许多让大人不省心的事。一次正同一群伙伴在河岸上玩耍,没想到河对岸另一村比我们大点的少年向我们挑衅,一边向我们扔石头,一边叫嚷。什么“有种的你们过河来”、“你们这些屁孩子”……被激怒了的我们毫不示弱,我第一个把还击的小石子扔过去。河两岸顷刻间下起了“石子雨”。“不好,我的鼻子流血了……”正激战中,处在暴露位置的我(其他小伙伴都隐蔽在大树后)感觉鼻梁骨被“刺”了一下,嘴里有咸咸的味道。我顺势摸了一把脸,看见满手的鲜血。顾不上害怕,我捂着鼻子,一路喊着“我的鼻子破了、我的鼻子破了”跑回家去。60多岁的奶奶问清了原因,竟然在我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颠着小脚、趟着水冲过河去。

    如今我带着这少年时的印记,一边用眼镜遮挡,一边却常常忘记“暴露”自己的危害,依然故我,就像许多爱好写作的熟悉或不熟悉的人要我帮忙修改文字一样,我不知谦虚,还真就煞有其事地帮人家删删减减,而且说一大通该如何如何下手的“经验体会”。等转过身来,我跟朋友探讨的可能恰恰是“关于自知”的话题。

    咳,何时我才能真正做一只“欹”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 14:08:31 | 查看全部
这个“欹”真让我长见识了。不过,崔伟老师的自省却显得过分谦虚了哦,帮别人修改稿子,谈经验体会不是不自知哦;还有年少时的血气方刚其实也并没有多少错,这个“欹”应该是为官者应时时反思的吧?做为常人,要这样时时检讨自己的过错,也未免太累了吧?呵呵,只代表个人观点,个人观点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09:59:31 | 查看全部

回 1楼(梅花雪) 的帖子

所以梅花雪老师这正是我想告诉大家的:如果人人以常人待自己,时时反省自己,那么自己累点,他人轻松点,不是更有利和谐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8 14:17:04 | 查看全部
深刻学习了,崔老师这篇文章很有启发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7 19:40:44 | 查看全部

回 3楼(张耀杨) 的帖子

谢谢耀杨老师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