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记第十一届长江奖获得者王天定
| 王天定 《河南日报》摄影记者。长年坚持在基层采访,跑遍了全省158个市、县、区的1000多个乡镇,每年在基层采访的时间都在250天左右,见报照片都在400幅以上。他的新闻摄影作品《棉农疼爱专家》获第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
|
□《河南日报》记者 张鲜明 本报记者 韩为卿
碰到他,同事们准会这样惊讶打招呼:“你回来了!”哪怕在办公室待半天,他也会坐立不安,搓着手,连声说:“今儿又拍不成片子了!”
他就是刚刚荣获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的《河南日报》摄影记者王天定。
这个55岁的老记者,有一个绰号:“王全省”。近30年来,他背着照相机,跑遍了河南全省所有的市、县、区,究竟到过多少村子,采访过多少单位和个人,已无法算清了。只知道,他每年下基层采访都在250天左右,见报照片都在400幅以上。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领导眼见他这么一把年纪,还一年到头风雨无阻往基层跑,心疼地劝他劳逸结合,他总是笑道:“没事儿,顶得住!”
用热爱选择人生
王天定的人生路,本来有着一般人看来更“光明”、更“实惠”的选择,他却偏偏挑选了新闻摄影。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家乡武陟县工作的他,从金融部门调到县委通讯组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从此,他骑着摩托跑遍了全县每一个角落。每天晚上12点之前,一准把当天拍摄的新闻照片洗出来,写好说明,装好信封,贴上邮票,第二天早上7点之前,准时赶到邮局,把稿件投递出去,然后在邮局阅读当天中央和省级党报的新闻版。直到今天,他还是习惯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上网浏览新闻、信息,寻找采访线索。
那时,他曾一年内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新闻照片近300幅。《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等中央级报纸,三天两头刊登他的作品。《河南日报》编辑见到他的照片,往往只一个字:发。
干了几年县委通讯组组长以后,他找到县委书记说:“我不干这个通讯组组长了,还是让俺专心拍照片吧!”书记很惊讶:“许多人都争着当官呢,没见过像你这样的。”那年,他36岁。
王天定天生就是个搞新闻摄影的料儿。1993年年初,他作为全省最优秀的新闻摄影通讯员,被选拔到河南日报社,做了一名专业摄影记者。头一年,他就跑了全省50多个县市。天天发回生动、鲜活的新闻照片,其中新闻摄影照片《农民疼爱专家》还荣获第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用心灵深入基层
调到河南日报社后,他负责“三农”摄影报道。他说:“到基层采访,一定要带着一颗心,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诚心诚意地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朋友。只有这样,才能抓到好新闻,拍到好片子。”
王天定下基层,从不要公车接送,都是乘坐公共汽车、火车。以前没有高速公路,去偏远的地方采访,往往要坐一整天的长途车。现在交通便捷了,他仍然一大早就到车站赶头班车,而且一下去就是一个星期。就这样,他风尘仆仆走遍了全省每个角落。采访完了,有时被访单位要派车送他回郑州,都被他婉言谢绝。正因为这样,他到哪里都特别受欢迎。被访单位说:“还是党报记者好啊,做事正派,不添麻烦!”因此,王天定总能摸到基层最真实的情况,总能源源不断地获得新闻线索。
王天定始终把镜头对准基层群众,用镜头反映老百姓的故事。他采访拍摄的《军嫂之爱》、《军礼献给弟媳妇》、《飞来的闺女》、《侠骨热肠的“剃头匠”》、《88岁老人的红色记忆》、《孤老太和他的村医“儿子”》、《小店老板的大爱》、《游子的笑声与眼泪》、《淘粪工剪影》等,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基层普通劳动者的动人事迹,在广大读者尤其是基层百姓中产生了很大反响。
王天定在基层采访的过程中,还随时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1996年3月,他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反映河南省汝阳县抗旱的图片,县里寄来500元奖金,他如数退还。后来,县里按照他的意愿,用这笔奖金资助了一位山里学生。
1996年12月,他听说灵宝市阳平镇文乡村50多岁的农民符彦英跳入冰水救了几个落水者,便赶去拍了一组图片故事。临走前看到符彦英生活清苦,王天定拿出100元钱塞到老人手里。符彦英逢人就感动地说:“人家是省里的大记者,人好,心肠好!”
2004年12月9日,王天定在洛阳市区遇见一群农民工举着牌子讨要工钱。一打听,原来是嵩县闫庄乡胡沟村30多位农民工为房地产公司干了两个多月的活,拿到的只是两张白条。他一面劝农民工不要有过激行为,一面联系洛阳市劳动监察大队帮助农民工维护合法权益。那个拖欠工资的老板,看到王天定是记者,把他拉到僻静角落,掏出装了厚厚一沓钱的信封塞给他,转身跑了。王天定随即把这钱交给洛阳市劳动监察大队,请他们将钱退还给那个老板。当天,农民工就拿到了工钱。
2007年7月29日,豫西突发特大洪水,王天定在抗洪抢险一线看到灾区群众损失惨重,十分焦急。采访归来,他向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领导表达了义卖摄影作品、援助灾区群众的愿望。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和河南省慈善总会的支持下,义卖获得10万元,他把钱全部捐献给困难地区建希望小学。
对百姓的热爱,还让他时时刻刻有着拍案而起的力量。王天定说:“不会搞舆论监督的记者,不是合格的记者。”在基层采访,每当看到违反政策、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王天定就会拍案而起。人们记得,他拍摄的《非法金融机构违规经营,受害群众叫苦连天》、《领导“竭泽而渔”集资修路,百姓“雪上加霜”无力脱贫》、《如此执法带来的不和谐》等一组组监督报道,准确犀利,爱憎分明,表达了他对人民的爱,体现了一位党报记者的社会责任感。老百姓感念他的仗义执言,亲切地称他为“百姓记者”。
用胆识抓拍新闻
在河南新闻摄影界,大家都知道王天定是个拍起照片就不要命的主儿。
他把世界著名战地记者卡帕的那句名言稍加改动,用来表达自己的新闻摄影观:“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新闻现场不够近。”他说,他的“现场”,不仅包括基层、一线、前沿、突发事件现场等,还包括危险、艰难、劳累、饥饿、顶风雨、冒寒暑、生死考验之类。
他说:“搞新闻摄影的,就是战士,拿照相机的战士。”因此他总是以战士的心态和姿态,奔走在新闻摄影第一线。
1996年8月4日,河南境内的淇河、黄河等河段发生特大洪水。5日,他在风雨泥泞里采访了整整一天,晚上在抗洪现场守了一夜。第二天上午,他回报社交了稿,下午又赶到因黄河暴涨而受灾的濮阳县。7日凌晨1点,他乘坐抢险部队的冲锋舟,在茫茫夜色里冲向黄河滩区受困的村庄,拍摄营救被困群众的场面。当时,风急浪大,冲锋舟几次撞在树干上,险些倾覆。
多次的淮河抗洪抢险现场,有他;1998年长江大洪水抢险前线,有他;2004年澧河大堤决口抢险现场,有他;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灾一线,有他……
在河南摄影界,他是唯一登遍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三大山脉主峰和全省名山的人。在山里采访,他常常住在寺庙、工棚、护林房,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都有他的脚印。为了拍摄大别山主峰金刚台,他曾在凌晨1点冒雨上山,身上爬满了山蚂蟥,险些滑落山谷。为了拍摄老君山雪景,他冒雪爬山7个半小时,大风雪中,在海拔2200多米高的顶峰一间破屋里住了3个晚上。
2008年除夕,他从数百公里外的乡村回到郑州家中准备过年,突然血压增高晕倒在地。家人和同事把他送进省人民医院。病情稍稍稳定,他又拿起相机在医院里采访全国劳模、著名妇产科专家张新菊,在《河南日报》发表了《张新菊与病友的故事》、《感受张新菊》等摄影报道。医生和亲友们说:“你真是把事业看得比生命都贵重啊!”
这就是王天定。
他用相机,记录着一个伟大的时代,也记录着新闻记者的职业追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