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12-3 16:07:55
|
查看全部
关于泰安煎饼的那些传说
著 名作家常芳评价,这部作品如纪录片似的书写,构成了一个集体记忆,凝聚了一代人的记忆,尤其是关于泰安文化环境、风土人情的描绘,又可以看作一部地区文化大观。
山东大学教授刘方政认为,书中关于收麦子、看麦场、盖房子、摊煎饼的描写,以及刻画各色人等、饮食起居、生活百态、黄仙姑附身等内容,兼具史料价值和民俗学研究的价值。
如写到米家庄的副业基地弹花房一章时,文中说,那个年月,“一斤玉米就一毛钱,小麦也不过一毛二”“一般的纯农业生产队,十分工也就值两三毛钱。也就是说,一个大小伙子干了一天,才值三毛钱。而那时,猪肉七毛三分钱一斤,酱油一毛五分钱一斤,一双解放鞋差不多两块钱,也就是说,一个大小伙子一个月的工分买不了三双鞋”,这些文字,非常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年代的生活情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如果稍加对比,可以清晰感知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多么大变化,普通人的生活水准获得了多大的提高。
作品对摊煎饼的描写,可谓浓墨重彩。作者记述了当地关于泰安煎饼的美丽传说。很久以前,泰山东麓的下蒋村,住着巧珍和田壮一家,男耕女织,生活美满。田壮劳作之余,勤学苦读,成了远近闻名的秀才,十里八乡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请田壮帮忙,谁家受了欺侮,田壮也主动帮忙写讼状、打官司,因此得罪了恶霸王洪三,被关进私设的大牢。狱卒刁难巧珍,只准给田壮送“笔墨纸张”,不准送饭,关上七七四十九天,看他还写不写。巧珍愁苦不堪,正无计可施,梦见泰山老奶奶传授一计:把玉米磨成糊子,在烧热的石板上摊成饼,不就像纸?再把大葱作笔,豆酱当墨,何愁没饭吃?巧珍如法炮制,果然解了丈夫牢狱之困。为报答泰山老奶奶的恩德,巧珍就把这技艺传授给四邻八舍,摊煎饼就逐渐在泰安传开了。
类似内容,还有泰山黑龙潭的传说、黄仙姑附体的故事,书中都有生动描绘。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王美春评价,这些内容给小说带来一种“传奇”色彩。
书中,作者还详细记录了泰安煎饼的种类,摊煎饼的详细工序。对照着操作,就是一部手把手教学的“摊煎饼指南”。所以,山东大学教授叶诚生说,这部作品“不仅写出了时代大势的变化,也表现出生活的内景来,很详细,很逼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