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段时间,在员工间存在一种现象,“我都45岁了,就不用再学习了,也就不参加技能考试了吧”。
如果自以为“人上了45岁就不用再读书了”,或者像培根所说:“我已以衰老,而海上的航程又何其遥远,我已再不能绕过好望角。”那就显得太悲观,只能消极对待以后的生活。
我更赞同积极的人生态度,被誉为“美国的文艺复兴领袖”的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爱默生就有这样的主张,他说:“就像我赞同青年人要有点儿老年人的特点一样,我也主张老年人要有点青年人的气质。如果谁能将青春与衰老融为一体,他的容貌可能显的衰老,但是他的思想却将永远充满青春活力”。如果真这样做,我们可能看到,一个古稀老人有时会比一个四十岁的中年人,更充满欢乐和希望。许多事实证明,走向暮年并不全是凋敝和衰老,它也是内部新生命的成熟和勃发,这种新的生命将拱破暮年的外壳,脱体而出。
做到这一点,途径与办法有很多,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认真读书。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有人生三阶段划分。他说,三十岁以前,应该读书,三十岁到七十岁,是做事,七十岁以后做不了事,就要读书,七十岁以后读书,未必得到所有人一致赞同。更多人主张,暮年后无非颐养天年,享受天论之乐,读书何用?殊不知,读书正是最好的养老。
读书的好处是,与时俱进,跟上时代;丰富思想,提升智慧;运动大脑,医治孤独;涵养心胸,升华限界。
前阵看到一篇报道,日本新任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每年要阅读60本书,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也许是出生于书店经营者之家的缘故,他不仅酷爱读书,而且喜爱著书立说。虽然已是71岁的高龄,但看上去精神矍铄,充满睿智。
他著书立说,内容涉及广泛,包含经营理念、人生哲理等。如撰写了《人在工作中得到磨炼》、《成功的秘诀—毅力比头脑重要》、《你认输吗—年轻人的工作观》等书籍。
也就像所米尔在《日记》中说的,“懂智慧的杰作,同时也是人生这一伟大艺术中最难谱定的篇章。”暮年怎样过?实在是一个人迟早都会遇到的课题。
凡不信这样的主张者,不妨试着读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