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深圳特区报 魏天真
年前我的朋友朱晓平从长沙给我寄来一大箱年货。虽然我们有微信联系,她事先也没有通知我,就直接寄到单位去了。随年货寄来的还有一张纸,与其说那是一封信,不如说是一份说明书,关于那些食材及其烹调方法的。一句客套话也没有。在我设法把这些东西搬运回家后,按照她的指点归类并且逐日逐样地炮制、受用,也是一句客套话也没有。这么多年没有联系,真是见字如面,一下子就回到了当年;一开口甚或不用说任何话,彼此心里都有数。
朱晓平是我的第一个朋友。之前我生活在另外一个乡村,年龄太小,上学放学,不是跟在姐姐后面,就是妹妹跟在我后面,还没有来得及和小朋友结成独立、稳定的伙伴关系。结识朱晓平的时候,是在小学四年级下学期。这一时期,以世上流行的成功的标准来看,差不多是我人生的鼎盛时期,但我自己却觉得那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艰难时期。在当时的我看来,则是人生最痛苦的时期。说是鼎盛时期,是因为我成绩好。很好很好。好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比方说星期天我正在闲逛,一个人在田埂边出神,被正在学校的菜地里劳动的李国强校长看见了。他煞有介事对同在地里劳动的其他老师嚷嚷道:“那不是魏天真吗?来,我们把她捉住了,解剖麻雀,切开她的脑壳看看里面是怎么长的!”还作势来追赶,我顿时就像一只真的魂飞魄散的麻雀那样蹿走了。
再举一个例子。就在我插进四年级的那一个学期,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记一位勤奋学习的同学”。我根据老师的说法保守地估计,全班可能有一半以上的人写的“勤奋学习的同学”是新来的魏同学,另外一半就分别写洪剑、戴兵、邓代军等等同学去了。我早已忘记当初自己写的是他们中的哪一位。反正不管哪一位,他们被写进作文里也就是名字不同而已,各人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桥段都没有什么区别。如今当我偶尔看到在二十一世纪的一十年代,居然还有小朋友在说我们当年的,也就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那一套作文行话时,既吃惊,更好奇,想搞搞清楚像这样的作文在今天是例外呢还是普遍存在。记得当时编造我的事迹的同学中也出现过一个例外,那是一位名叫曾繁珍的同学,她把笔下主人公的姓氏写成了“鬼”!可见她对我几乎是完全陌生的,如果不是为了作文,她才不会见我的鬼呢。我们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潘洪老师(她比电影演员潘虹还美,比潘虹的气场更强)在课堂上特地念了她的这篇作文。潘老师兴致勃勃,几乎一句一个“鬼天真”(至今我还在怀疑也许她为了突出喜剧效果,故意略去了一些不带“鬼”字的句子),激起一次又一次的哄堂大笑。当时的我急于跟同学们打成一片,所以也很想跟大伙儿一起笑。我还跟着哄笑的同学们一起把目光投向曾繁珍。我和她座位并排但隔了一组,也就是隔着三个人的位置。只见她满脸通红,她一定是在拼命忍眼泪,一定是没有忍住,于是她把头压低再压低,直到额头和鼻尖贴到桌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