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这里曾有56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陕北黄河沿岸白于山区、渭北旱塬黄土浅石山区和秦岭巴山腹地深处山乡。
这些地方曾是陕西省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也是当前全省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然而如今来到这些相对偏僻闭塞的小山村,你会惊喜地发现,盛产“柞水木耳”的地方有了白茶产业,歌曲《东方红》故乡的红枣树枝变身“枣菇”……特色产业彰显出勃勃生机。
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后,陕西省有这样一批小山村正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由美丽山乡悄然嬗变成魅力山水社区。
柞水有了白茶产业
2020年4月,习总书记来陕考察,第一站就到了柞水县,并点赞柞水是“小木耳大产业”。
目前,柞水彻底作别“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困窘,依托科技支撑发展壮大的木耳产业已经遍布全县80%以上的村子,带动了6944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柞水县今年还成功实现茶产业的零突破,首批高级白茶在第28届杨凌农高会上大放光彩,一茶难求。1000亩初茶园全面进行茶叶采摘,亩产干茶15公斤以上,年收益超过400万元。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被誉为“脱贫攻坚活地图”的柞水县乡村振兴局干部史高纯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柞水临近的商南、山阳、镇安等地茶产业已形成规模。反观柞水,杏坪镇中台村气候、土壤和海拔等多项指标十分适宜优质茶叶种植,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条件却没有发展茶叶产业。为此,县乡村振兴局、科技局、农业局与杏坪镇通力合作,结合南京市高淳区对口帮扶优势,与南京农业大学携手攻关,共建柞水茶叶产业园。
村干部刘久明告诉记者,江苏挂职柞水县副县长的杨红玉每周至少一次来茶园,村民们亲切地称其“茶县长”。
自2018年起,该县累计在中台村投入超过千万元建茶园、兴茶厂,已经完成标准化建园680亩,截至目前共栽种272万株茶苗。
按照建设规划,该县拟将茶园建成一个集采茶、炒茶、品茶、购茶、餐饮、住宿、茶艺表演、茶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园,与旅游观光相结合,丰富柞水全域旅游内容。项目年接待游客规模以2万人次、人均消费150元测算,预计年经营总收入可达700万元。
春暖茶飘香,茶农采茶忙。来年,茶山将会成为柞水新风光。
佳县冒出“红枣香菇”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陕北佳县是《东方红》这首歌的故乡,也是著名的“中国红枣之乡”。随着当地红枣产业的持续推进,这里去年还冒出了“红枣香菇”。
光照时间长、降雨量少,造就的这种枣菇以其洁白端庄和香味浓郁一鸣惊人,2020年一问世便成了网红,十分抢手。
“2015年以前,村里无集体产业,村集体经济主要靠上级转移性支付维持,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佳县通镇向阳湾村党支部书记贺建强说。
改变才有出路。2018年,向阳湾村实现整村脱贫,村集体采取“三权分置”办法和“强力降高塑形”技术,形成了集中连片的1000余亩枣树林,同时重点打造了170亩集中连片精品示范枣园。
此时红枣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动村民继续发展的“红宝石”。
贺建强告诉记者,当年10月份村里组团去柞水、杨凌等地考察了香菇产业后,发现香菇产业的前景很广,市场需求大,技术难度小,且向阳湾村有非常适合的原料——红枣枝。回来后,大家都有了红枣香菇的发展思路。
向阳湾村邀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对本村的土壤、气候等生态环境做了测评。为进一步落实发展思路,又邀请了华中农业大学的技术团队进一步对当地的红枣木品质、光线以及培养技术做了更详细的调查。
经过前期一系列准备工作,2019年8月,向阳湾村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建成运营。目前共种植香菇15棚,香菇菌棒种植规模发展到30余万棒,年产干菇7万斤,年产值150万元,净利润60余万元。
两年过去了,生产基地团队已经掌握了从木屑加工、装袋、接种、养菇、菇棚到出菇、烘干等生产香菇的全部流程和所有技术,今年还为村集体带来至少12万元的收益。
枣木菌菇不仅成为向阳湾村集体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也将带动佳县当地村庄的发展。村民刘飞林就是依托枣菇增收致富的一员,他对记者高兴地说:“枣菇真好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