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为了防止校外车辆在校内借道穿行给师生带来的不便,武汉理工大学日前开始严格执行门禁管理,校内车辆要凭通行证入内,校外车辆不得入内。此举赢得校内师生一片叫好,校外司机则为失去了一条“捷径”而叫苦,他们认为这会使大学周围的交通更加拥堵。相关专家则认为大学校园道路也是城市交通的一部分,应对外开放,为城市治堵出把力。 (3月2日《楚天都市报》)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被车水马龙包围,校园的静谧即便尚未绝迹,寻觅起来却也要费心费力得多。因为,你会发现,不仅校门咫尺之外商业街的热闹喧嚣时时刺激你的耳膜,校内某工地上日夜不息的机器轰鸣也会惊醒你的美梦,而与同窗漫步林荫道时还得刻刻提防从身边驶过的车辆。当大学的涵义被剥离得只剩下 “大”,而与校外如火如荼的 “造城”运动交相辉映时,一道“门禁”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轻易让大学复归昔日的雍容宁静了。
大学已经习惯了偎依在喧嚣闹市的怀抱,伴着霓虹灯的闪烁和周遭KTV里震天的声波,对着自己日益臃肿的躯体顾影自怜,忘记了她本应是那个象牙塔里远观世俗纷繁的处子。
该不该安装“门禁”让这些身处闹市的大学陷入了两难之境,而所谓让大学为城市“治堵”出力的专家意见,只不过是将错就错的饮鸩止渴罢了。
这种意见的主要理由是,国外很多高校都是完全对外开放的,它们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哈佛、剑桥、普林斯顿等诸多著名高校对外开放委实不假,可这些学府大多位于人口并不聚集的小镇,而且自建校之始遵循的便是学校与城市融为一体的方针,学校建筑物和普通居民区往往混为一处,乍看之下并无异处。无论是校内的宁静还是校外交通的井然有序,都非国内围墙围习惯了的大学所能比。
即便国内的大学也没有“围墙”,大学也断然没有义务为城市的“拥堵”背负什么责任。希冀通过大学对车辆的“分流”来缓解部分交通压力,等于间接把拥堵的社会成本转嫁到了校内师生身上,也就是要他们在忍受机动车噪音的同时,还要把原本就不宽阔的校园小径让渡给社会交通。城市拥堵归根结底是市政交通规划的问题,大学师生亦属于因之受累的人群,他们不该被额外课以“学习、生活不便”的代价。
如何在“门禁”、“治堵”和社会压力之间寻找解决之道,是大学管理者必须正视和面对的问题。而无论怎么说,校内师生的权益都应摆在第一位,任何以牺牲师生权益为代价的妥协于情于理都是站不住脚的。
被闹市“围城”的师生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他们本是大学的灵魂和血肉,本该擎着科学的纛旗攀登学术的高峰。但当大学与闹市之间再无泾渭分明的界限,而陷入一场场扩张与反扩张、“门禁”与“治堵”的纠葛中时,他们(师生)早已成了边缘人。
当下,各大城市无有不拥堵者,许多高校也因此受到影响,所以让大学为城市“治堵”出力算是个不错的饮鸩止渴之策,幽默一回又何妨,尽管这个幽默冷得苦涩。(白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