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54|回复: 2

【写作课--389】如何让文章“起波澜”?

发表于 2021-12-18 09:25:5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的稿子没人愿意看。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让文章“起波澜”呢?这里介绍一个重要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这个主要方法就是:善于设问句。
一、设问句,能使文章掀点波澜、把道理说透。
1978年9月间,我写了一篇题为《要为人民办好事》的评论。在正面论述为人民办好事的重要性及意义后本可收文,但读了几遍后似有言犹未尽之感,特别是这几段文字显得比较平,缺气势。在时任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钱湜辛老师指点下,我尝试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提问题、设问句。
文章写道:
有些同志嘴上也说要为群众办好事,但却拿不出一点实际行动。当广大群众对此表示不满、提出批评时,他们便搬出种种遁词抵挡,什么‘工作忙,顾不上’啦、‘没钱、没物,无法解决’啦,如此等等。
文章接着在两小段文字中,分别对“工作忙,顾不上吗?”、“没钱、没物,无法解决吗?”进行了辨析,进一步论述了为人民办好事的道理。
大家知道,文章写法有各种各样的写法、结构,如一事一议纵深式、观点并列平摆式、从古到今说理式等等。但不管何样的形式,切忌平铺直叙、四平八稳。没有一点激情,没有一点波澜,让人读起来昏昏欲睡。
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要改变这一状况,善设问句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不要小瞧了这个问句,不要轻视了这个小小的问号,文章写到动情处,非它不能奏效呢!
二、设问句,能引起人的注意、启动人的思考。
“今天报上登的这篇文章,你看了吗?”
“他写的这篇报道为何被‘毙’了?”
“现在倡导媒体融合,究竟该怎样融合呢?”

在媒体编辑部,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话。这些问话人们司空见惯,但在行文时有些人却很少用到。因而把稿子写得平平的、引不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其实,这普通的一两句问话,起的作用是很大的。
从心理学角度讲,问句能引起人的注意、启动人的思考。人大脑的启动是需要刺激的,当某种刺激一来,大脑就会“启动工作”。
当我们把这一原理用于在写作中,在文章中多用些问句,那么就能引起更多的注意。
毛泽东是文章大家,他老人家特别善于在文章中运用问句。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他写的《中国社会各阶 级的分析》一开头就把问题提了出来。《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题目就是一句问话。
读着这些问话,读者脑子里必然启动思考,逼迫自己去看全文,去找答案。
三、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在文章中,问句的作用主要有二:
1、把问题鲜明地提出来。
毛泽东在谈到写文章时指出:“一篇文章和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
媒体上经常刊发言论文章,这些文章一般都是一文一事,一文一题,一文一问。把问题明确提出来,进而阐释清楚,给人以启示。这就是文章的作用。如果没明确提出问题,只是一般讲讲,乃至无病呻吟,那就无人理睬了。
2、进一步说明情况、有力论证自己的观点。
在论说文中,一般都是正面地突出自己的观点。但仅仅如此,尚不足以把观点说透、把道理讲深。而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设问句,则可弥补这一缺憾。
有问必有答。尽管有时是自问自答,但这样做更有利于阐述自己的观点。
总之,设问句是使文章“起波澜”的手法。学好它、用好它,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这方面,让我们继续努力。
  (作者刘国昌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8 09:28:01 | 查看全部
学好它、用好它,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19 06:33:20 | 查看全部
每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