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国家应大大给力企业自建房
为了应对高房价,海航集团斥巨资解决员工住房,在多市建员工住房10607套,累计让利约达67亿元。这引起了各方争议,反对方曰:企业建房又回到住房改革前,与国家住房改革背道而驰;企业不能一心二用,应甩掉包袱,轻装前进,一心一意搞好企业。企业建员工住房有失社会公平。支持者道:企业建员工住房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关爱,与企业发展和社会和谐都有利,还可以缓解政府的压力。是小范围的惠民工程。莫衷一是,各执一词。
其实,企业以微利甚至让利为员工建住房不是海航集团一家。笔者所在西部小县城一万人钢厂,也谋划为员工在市里买地建房,据说地皮已经批下来了,动工即在。海航集团建员工住房之所以引起轰动,在于海航集团建员工房的数量大,让利多,建房地都是条件相对好的二线城市,引起社会各方的争议。小钢厂建的房少,数百套而已,没有引起媒体的关注。相信为员工建住房的企业在中国不止这两家。
大集团也好,小钢厂也罢,他们建员工住房的出发点不容质疑。为员工谋利是企业建住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算得上是企业内部的惠民工程。虽然与国家的住房政策有些相背,但谁也不能否认这件事有实际意义——解决了员工因买不起商品房而无房可住的困难。更不能否认,建员工住房得到了员工的大力支持和热烈拥护。
企业建员工住房,不是企业领导人不懂政策,也不是企业不务正业,自己给自己找事加负担,企业要发展,要靠千千万万一线员工齐心协力。员工只有安居乐业,才能迸发出创造力。
企业建员工住房形势所逼。在这房价疯涨的年代,靠薪水生活的企业员工买不起市场上的商品房,只能望房兴叹,只能挤在企业宿舍里,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企业员工怨声载道,作为负责任的企业领导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涨工资,能跟上房价的涨幅吗?与其,掏大笔的钱来让员工买房让永不满足的房地产商赚,不如,自己买地建房,以让利或补贴形式受惠于员工,同样花钱,不但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关心,还省了很多钱。何乐而不为呢?
员工住进企业为自己建的房,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大增加,心情愉快,工作也有了动力,企业发展起来自然有后劲。企业领导也高兴,省钱省力,还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人心稳定了,好管理了,上访少了,社会安定了,出台的工作措施落得实了,区域内和谐发展了,谁敢说这不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我国自上世纪90年起,逐步取消福利房,改为货币补贴,把住房建设推向了市场,本无可厚非。但监管不当,商品建设所需的土地成了地方财税主要来源甚至依靠,房地产商“道德失血”疯狂追求暴利,后果是让老百姓买不起房,或者成为终身房奴。去年来,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再三出台监控措施,但房价依然绝尘而去。
让房价回归理性,增加供应量是最好的措施,这不,“十二五”规划,全国将建设3600万保障性住房,不正是此意吗?企业建员工住房不是配合政府增加房源吗?不是为政府减负吗?那为什么政府大大给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