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1|回复: 0

科幻文学要关注全人类的命运

发表于 2021-12-21 00:57:4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专访第十次全国作代会代表、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刘慈欣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王琼   
“三天后,也就是十四号,凌晨一点到五点,整个宇宙将为你闪烁。 ”不久前,伴随着这句经典台词,电视剧《三体》预告片在众多书迷的翘首期盼中上线。红岸基地、幽灵倒计时、古筝行动……一幕幕书中的“名场面” ,点燃着“三体迷”心中的激情。 《三体》的创意来自哪里?在科幻IP影视改编过程中,能否构建一个独一无二的“三体”宇宙?科幻文学究竟能为我们打开一个怎样的世界?在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第十次全国作代会期间,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近第十次全国作代会代表、著名作家刘慈欣,听他讲述科幻文学与科幻世界的神奇、浪漫与关怀。
中国艺术报:您创作《三体》等科幻作品的过程,已经成为科幻迷们心目中的“传奇”。您开始对科幻文学感兴趣肯定要远远早于这个过程。请问您对科幻文学最初的兴趣是如何产生的?您觉得科幻文学最有魅力的地方在哪里?
刘慈欣:我从小就对科幻文学感兴趣,最早阅读了一批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科幻作品,比较喜欢的科幻作家有英国的阿瑟·克拉克、美国的艾萨克·阿西莫夫等。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我的创作,为我打开了科幻之门。我觉得科幻文学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它能用想象力构建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能够拓展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抵达在平凡生活中去不到的时空。
中国艺术报:我们常说,科幻文学是面向未来的,但在您的作品中我们也能读到大量对现实的观照、对人性的思考。 《乡村教师》中,既有对星际战争宏大场景的刻画,又有对乡村教育方面非常细腻的描写。二者在这部凸显教师职业的奉献精神的作品中获得了融合。您认为科幻文学该如何平衡现实性和未来感?
刘慈欣:首先,我认为科幻文学肯定是面向未来的。但在这一点上,中国读者和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接受习惯不太一样。西方科幻小说喜欢将人“拎”起来,直接扔到未来,但大多数中国读者比较习惯主角从现实一步一步地走向未来,更关注这个迈进的过程。在平衡二者的关系方面,我觉得,如果想象力是一架风筝,那么它必然有一根线是连在广袤大地上的,这也是我在科幻小说中认真描述现实的原因。
中国艺术报:科学飞速地发展,最前沿的科技和理论常常是超出普通人的日常感知和理解的。 《三体》的前后三部作品中,对地球人类以及宇宙中其他文明在未来所掌握的科技力量进行了非常扣人心弦的描述。在您看来,科幻作家应当如何将这些较为艰深的知识转化为文学形式?
刘慈欣:这其实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本质上是要处理“科幻”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越现代、越前沿的科学,越难用通俗化的方式向人们解释。现代科学和古典科学不一样,对一般人来说,只要肯下功夫,就能理解古典科学,但现代科学往往是用很复杂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的,没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很难理解。对科幻作家来说,深入理解这些最前沿的科学很难,将它们精确又通俗地传达给读者就更难了。
但我认为,科幻文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科普,那是科学家的任务,不是科幻小说家的任务。对科幻作家来说,更重要的是从这些不断丰富的科学素材中挖掘故事资源,把它们变成很震撼、很有魅力的故事,这是一件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事情。
中国艺术报:您的很多作品经影视化改编,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如《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等。您怎么看待科幻IP的开发和改编?
刘慈欣:科幻电影是一个创意密集型的产业,它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创意的角逐,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比科幻小说需要的创意还要多。比如在一部科幻小说中,我可以直接写“一艘宇宙飞船起飞了” ,这就是一句话的事,但如果是在电影中,就得把飞船的样子完整地表现出来,这需要更多的想象力,更长时间、更精密的设计和实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