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青年作家》 杨靖媛
这是一个喧哗声日盛,人们的孤独感却愈烈的时代。所有“旧”的东西都在崩坏、都在消失,“新”的东西却远未形成、远未稳固。现实变得又重又轻,既像是泥石流一般不可抗拒地淹过我们头顶,又如同巨大的迷宫任我们在其中无望徘徊。处在这一情势下的现实写作,随之也呈现又重又轻、又虚又实的状态。今天,我们看到的四篇作品,固然已展现出年轻作者在现实题材书写上的不同面貌,但依然无法满足我们对生活真相的渴望——它们都还不够。还远远不够丰富,不够扎实,不够诠释我们身处的时代。
四篇小说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无论故事内容、题材类型、写作手法还是风格情态,皆无相似处,从完成度来说,也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四位作者在各自的叙述空间里都指涉了同一个困境——个体情感的失落与人际关系的疏离。无论是《搭伙》与《谁是我爸爸》中的血缘关系(姐妹、母女和父女)还是《烟火扑面》《在财大骑马的日子》中的男女交往,都带有或显或隐的残缺与疏离感,四篇作品不仅没有营造家庭和美、亲情笃厚或爱情甜蜜、彼此信任的关系氛围,还无一例外地让主人公处于相对孤独甚至是孤立无援的境地,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情感连接都是断裂、隐晦、模糊和不确定的,借用《烟火扑面》中主人公的自述“如一叶小舟顺流漂泊”,这四篇作品中的主人公,皆乃各自世界的一叶孤舟。
及至今日,个体情感的失落与人际关系的疏离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伴随城市经济和都市文化愈加迅猛地包裹住每个人,无边无际的孤独感已然在近年来的文学创作中屡见不鲜。如果对这四篇作品进行单独审视,可能讨论这一主题的意义和趣味就不是太大,但若将它们放在一起,我们至少可以获得这 两点感受:一、人的孤独在虚无化,从具象的孤独扩张为虚幻的孤独;二、人的孤独在低龄化,从成年人的孤独蔓延至儿童的孤独。一句话就是,孤独再也不是任何身份的专利,孤独成为了当代人精神世界共享的核。
因此我们看到,《搭伙》中的祝珩从头到尾都在怅然若失,《谁是我爸爸》中的万小宝在寻父过程中遭遇了从精神到肉体的双重破碎,而《烟火扑面》与《在财大骑马的日子》中的“我”,一个兜兜转转称量着爱情和现实的砝码,另一个懵懵懂懂经历了一段幻梦般的无果爱恋。这四个迥异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无论个人意志是鲜明还是恍惚,无论对生活的诉求是清晰还是迷茫,人的际遇最终都将随波逐流,人与人的情感走向也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仿佛千万缕孤舟,置身于千万条平行的江河,你所能见到的每一艘船,都仅仅只能是“见到”,哪怕近在咫尺,也无法与他者触碰,无法长久地并行一路,更无法首尾相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