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文艺争鸣》 吴晓东
编者按
本文为吴晓东老师对黄子平批评实践的解读,由黄子平的《鲁迅、萨义德、批评的位置与方法》一文谈起,吴老师以此文的方法为方法,再度透过鲁迅与萨义德这本土和西方的两个滤镜,聚焦黄子平的批评理念。吴老师认为,特异的个人经历,使得黄子平具备了萨义德式“流亡”与“越界”的知识分子特性;在中心与边缘地游走中,黄子平得以刺穿鲁迅意义上的“无物之阵”直抵文本深处,挖掘文本的深层话语结构以及形式深处所内涵的历史无意识与政治无意识,揭示文学与权力之间的纠结关系。“游动和越界”是黄子平批评的内在特征,创造性和整体性。黄子平的文本修辞学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与其自我体认的作为游动与越界的批评的位置之间,具有内在的甚或根本的关联性。
(编者按来源于“文艺批评”公众号 在黄子平先生关于“批评”的文字中,发表于2005年的《鲁迅、萨义德、批评的位置与方法》一文具有某种挈领性的意义:
社会批评,文化批评,或鲁迅所说的“文明批评”,或直截了当地简称为“批评”,乃是知识分子的一项重大使命。“批评必须把自己设想成为了提升生命,本质上就反对一切形式的暴政、宰制、虐待;批评的社会目标是为了促进人类自由而产生的非强制性的知识。”(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本文将以鲁迅与萨义德的批评实践为例,“双焦点”地讨论知识分子在实行此一使命时所处的“位置”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方法”问题。
文中试图思考的“位置”与“方法”,都堪称议题重大。而借助于鲁迅与萨义德的批评实践,“双焦点”地进行讨论,本身就蕴含了值得效仿的方法。笔者对黄子平先生的批评实践的解读,也试图以黄子平的方法为方法,再度透过鲁迅与萨义德这本土和西方的两个滤镜,聚焦黄子平的批评理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