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8|回复: 0

博弈与回归:在十年“非虚构”与百年“报告文学”之间

发表于 2021-12-21 01:36:2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文学报  王磊光  
茅盾与高尔基对于报告文学的认识,几乎完全一致。他们当时所论,不仅可以帮助今人重新来认识彼时的报告文学,用它们来检验最近十年来的“非虚构”写作,也是完全成立的。
关于“非虚构”的讨论众多,且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其中一个基本认识就是:“非虚构”再现生活的能力及其传播效果,是对处于衰落状态的报告文学的一种补位乃至替代。事实上,报告文学并没有被替代,而且在“中国梦”、“乡村振兴”等具有“共名”性的重大时代主题的召唤下,还呈回暖之势。但是,不得不承认,“非虚构” 对报告文学确实构成了巨大的冲击。
现实性、真实性是“非虚构”和报告文学能够成立的共同前提。但是,在作者处理自身与对象的关系之时,二者的叙事伦理是不同的。“非虚构”追求的是一种“个人化的真实”,即强调从作者或故事中人物的观察和感受出发,来记录个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因而它具有强烈的个人性。而报告文学呢?丁晓原在《国家志·文体史:新中国报告文学七十年》一文中指出:“报告文学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它的意识形态特质,政治化是其基本特征,因而,有时被称为‘政治的文学’。”可以这么说,人民、政治、国家在创作的背后注视着报告文学作家,而“非虚构”则是作家在生活的现场注视着土地、人民和国家。
以上观点,如果用来检验1949年以来的报告文学和2010年以来的 “非虚构”,毫无疑问是成立的。但是,如果将其放在报告文学百年发展史中来做考察,是否还能完全成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