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文艺争鸣》 洪治纲
曾经读过一则小文,作者谈及王羲之的《兰亭序》,认为其书法给人的感受是墨不入纸,过于飘逸,颇显油滑之气。作者给出的理由有三:一是此乃应景之书,不是书圣酝酿再三的潜心之作;二是此属酒后之作,落笔犹如驾云随风飘,笔力不定;三是大凡江南名士,骨子里都藏着油滑的本质,书圣更不例外。我虽不懂书法,但对这个判断一直记忆犹新,因为这个说法多少有些击中了我的内心感受——我多次到过绍兴兰亭,每每看罢那块碑刻,确实感到有些飘逸过头了,露出王羲之的炫技之姿,傲慢而不真诚。
书法上的油滑,因欣赏者的喜好不同,恐难有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油滑就不存在。就我个人的审美感受而言,一些艺术家获得一定的功名之后,或者创作技艺相对圆熟之后,多少都会露出一些油滑之气。这一点,在当代中国小说创作中,同样也非常明显。譬如,有些声名显赫的作家,经常在一些看似端庄的叙事中,刻意加入各种低俗的段子;有些作家在讲述底层人物的生存苦难或不幸命运时,不时地施之以谐谑的语调;有些作家以晚辈作为叙述者,叙述自己的长辈时,却使用一种轻薄的口吻,似乎那位德高望重的长辈,不是叙述者的爷爷,而是一位虚荣心爆棚的庸俗之徒;还有些作家在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或与历史打情骂俏,或对亲情冷嘲热讽……读这些作品,总觉得作家对笔下的人物很不尊重,调侃中透着轻浮的姿态,戏谑中露出油滑的腔调。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这类作品通常借“幽默”做护身符,以谑浪笑傲为能事。
所谓“油滑”,词典中的解释是“圆滑世故而不诚恳”,通常形容人们说话不正经,轻浮而傲慢。它反映出来的,是说话者的内心世界,包括观念和立场,隐含了说话者隔岸观火的心态,或自以为是的轻薄。所以在日常交往中,人们都比较讨厌那些油腔滑调的人,因为看不到他的真诚和坦率,更看不到他的质朴和谦逊。但在小说创作中,这种油滑的审美格调,通常只能在仔细的玩味中感知,很难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判。盖其因,作者与小说文本之间,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对话关系,中间还夹了个叙述者,而且这个叙述者在很多小说中未必就是某个固定的角色,而是多种角色的不断转换。所以,倘若要从一部小说中判断作家叙事是否油滑,需要绕过各种叙述者,省察叙事背后创作主体的真实心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