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7|回复: 0

《碧漪或南红——诗与艺术的互阐》:诗意与现代性

发表于 2021-12-21 01:56:5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王云杉 
杨碧薇博士新著《碧漪或南红——诗与艺术的互阐》收录现代、当代诗歌评论和影视、音乐等艺术批评文章,呈现作者近年形成的一套诗学研究路径。其中,既有传统的细读批评的研究方法,又有新兴的文化研究的路数。相对文学的内部研究而言,文化研究更加具有“现代”意味。目前,对于文学审美特质的研究,似乎越来越难挖掘出新意,而文化研究为这种批评状况带来一些解决办法。纵观全书,作者的诗学批评致力于突破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壁垒,为诗学批评贡献新的途径。
作者对于穆旦、昌耀、吴少东、刘汀等诗人和萧红、林森等小说家的文本分析,指出作品重要的审美艺术特征,以及作家独特的文学风格。这些论文属于文学研究中的细读批评,这种批评方法被人们广泛使用,离不开美国新批评派理论家的努力。布鲁克斯《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注重研究诗歌的语言特征、表达技巧等形式要素。布氏对于名家诗作逐字逐句地分析,并且细致地阐述诗中的一些重要意象,梳理作品行与行、段与段之间的内在关联,展示诗歌批评的艺术魅力。国内一些诗歌研究论著同样使用细读分析法,如孙玉石主编三卷本《中国现代诗导读》、洪子诚主编《在北大读新诗》等。诗歌比小说更具有解读难度,而富有敏锐的艺术洞见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的诗歌批评文章,能够让人过目不忘,如王一川解读于坚《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出自王一川《大学丛游——王一川文学批评讲稿》)。在书中,杨碧薇对于现代、当代诗人的解读细致深刻、富有见地。细读分析体现出批评者的专业素养,但这还远远不够。文学批评固然需要知识密度和理论深度,但是批评者的问题意识同样不可或缺,诚如作者自序中所言:“文笔无非是基本功,理论也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独特的洞见、深邃的思想、广博而又细致的观察,以及一针见血的揭示、独立的立场、不可复制的学术想象力”。因此,批评者需要在一定的批评立场和问题意识的指引下,发现更多优秀作品,开拓更多的讨论话题,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在《新诗叙事的核心危机》中,作者考察叙事技巧建构诗意的可能,切中诗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对普通读者亦有启发;《现代性之易与难——从一个侧面看中国摇滚与汉语新诗》讨论新诗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全书的讨论中,如何建构诗歌中的诗意,诗歌创作与研究如何从其他艺术门类那里汲取资源,是作者的研究角度。在此书下篇,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发现音乐、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诗意所在。本书虽然是多篇论文的结集,但是其中的问题意识是比较明显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