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姚洪伟 蒋登科
关键词:王久辛
军旅诗“是以战争、军旅生活和军人情感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一种特殊题材的诗歌样式”。(1)王久辛是一名军人,其诗歌创作无疑属于军旅诗的范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崛起于诗坛的王久辛,是“以更加鲜明的个性和偏激的姿态异军突起”(2)的一代。其诗歌创作受到20世纪80年代“大诗”风潮和“向内转”探索等实验诗风的影响,进入21世纪后被归为“第三代军旅诗人”,(3)成为军旅诗创作的中坚力量。作为军旅诗人,王久辛坚持以诗的方式,在历史与战争书写中捍卫真理与正义,用“刻骨铭心的精神书写”,(4)去“接近诗的本质”。(5)作为“大诗”创作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王久辛长期致力于长诗创作,追求“大诗”的艺术境界,在人道与人性、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求真理与正义,在硬度与温度、警示与劝诫之间试图重铸民族精神,在史诗与“大诗”之间探索诗歌创作的新向度。无论是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成名作《狂雪》(1990)、世纪之初的代表作《大地夯歌》(2007),还是创作于近年的《蹈海索马里》(2017)等,其创作背景均与历史、与战争有关。诚如首届鲁迅文学奖评委对其诗歌的评论,“以诗进入历史,出入战争,写得大气磅礴,狂放不羁,洋溢着浓烈的民族情感和人间正气”。(6)
一、人道情怀与人性光辉
在新文学早期,周作人便提出了“人的文学”主张,他认为“人的文学,当以人的道德为本”“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7)这一主张矫正了古代文学重“天理”轻“人欲”的创作观念。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在20世纪50年代也提出了“文学是人学”的观点,认为“文学要达到教育人、改善人的目的,固然必须从人出发,必须以人为注意的中心;就是要达到反映生活、揭示现实本质的目的,也还必须从人出发,必须以人为注意的中心”。(8)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成为人们对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因为人不仅是文学创作反映的主体,同时也是服务的主体,人道与人性被放在一个更显要的位置。后来的一些文艺理论家还把人道与人性作为文学批评的标准和底线。(9)中国新诗是在追求个性解放与人格独立中发端的,对人的主体建构是早期新诗的美学追求。人道与人性受到了新诗创作者的极大关注,重视个体与自我书写成了他们的普遍追求。王久辛作为新时期诗人,在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下,对人道与人性给予了较多关注。他认为“诗人与艺术家,就是美好人性的弘扬者”,(10)彰显人道情怀,颂扬人性光辉,这成为王久辛诗歌创作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对于人道与人性,王久辛还认为,“诗人实际上是一个立场,是一个人道与人性的立场”,(11)坚守人道与人性立场,用诗去接近人类本质,成为王久辛诗歌创作的有效路径。在王久辛看来,诗歌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抵达人类的本质,凸显人的主体性存在,实现对人的价值的认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