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光明日报 徐国源 2021年12月21日09:43
读陈龙的诗集《天赐情怀》(苏州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首先感觉他的诗很接地气。他长于在生活现场捕捉诗情,从时代变迁、伦常情感和个体经验中,开掘和淬炼诗美,所以其诗歌的“能见度”很高。
他的诗歌世界显示出文学与社会、诗与生活的平等关系,并非一味地“向内转”,而是能找到天、地、人对话的频道。如这首《我享受在人潮中穿行》,“作为一滴水/我不可能独自高涨/我喜欢被潮水裹挟/借你的汹涌/绽放成一朵浪花/我也愿竭尽全力/一次次托举起潮头/如同八月十八的千里钱塘”。这种诗歌写作,需要的观察力和感悟力,读者透过诗人描绘的一个个场景、细节和意象等,体会到诗魂脉动的灵韵。
这类写作,事关另一个问题,即诗的当代性。诗人一直与他身处的社会时空、时尚风俗等联系在一起。《诗经》、唐诗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彰显了时代,而非隐匿时代,陷入背景空无的“理念写作”或玩文字游戏的“零度写作”。陈龙领悟到诗的共时性意义,所以能从他的诗歌看到一种“真实”。比如这首《横街》,“街,大多横着/竖着的大多是道/但横街只有一条/有人为了生计而去/有人为了简单的幸福/一段时间没去/就会有闹钟响起/唤醒熟悉的味道/100路公交转步行/五分钟后讨价还价/开始入乡随俗/碰到慷慨的摊主/茄子里多把免费的葱/有时刚下完雨/太阳一露头/小篮子菜转眼空/满地懊恼/有时不见了/却邂逅了旧相识/这些年好吗?哈哈/还好吧!/只是这脸上的皱纹/像横街的电线杆子/上头电线,越挂越多”。显然,他的诗与真实的自然、风俗和社会关系融为一体,并在“我写我诗”的自我期许中,既承接着优秀诗歌写作的传统,也留下一份由诗人记录的历史档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