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3|回复: 0

现实主义视野下的城市诗歌

发表于 2021-12-22 19:25:3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中国文学批评》   邱志武  2021年12月16日23:19
关键词:城市诗歌
摘要:城市诗歌通过特定的城市场域,运用一定的艺术方式表达人类独特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在“人与城”的相互砥砺中呈现人类的审美趣味和精神文化。秉持现实主义精神反观城市诗歌,可以真实客观地再现城市现实和城市心灵。现实主义视野下的城市诗歌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导引着城市诗歌的发展,基于对城市文明的认同,诗人用一种温暖的情调表达对城市的讴歌;另一方面,着眼于现代科技文明对人性造成了严重的压抑与摧残,批判者立足现实并围绕现实展开思考。
关键词:现实主义 城市诗歌 讴歌 批判
对于城市诗歌的解读,目前的研究更多侧重运用现代主义视角予以关注和分析。如陈圣生指出:“‘现代诗’主要是城市精神所激发和孕育的文学创作体裁(不仅仅指以城市生活为题材的文学样式),因此,称这为城市诗比较恰当。”城市诗人社的铁舞认为,“在我眼中的‘城市诗’应该是‘现代主义’的别称,理由是:现代主义产生在城市”。这些观点都认为城市诗歌是在现代主义影响下而繁荣起来的,所以讨论城市诗歌必然要与现代主义联系起来。事实上,诗人置身城市展示其生存的城市空间、呈现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表达其在城市生活中的所思所感,这些都是以城市现实为载体的。说到底,城市是城市诗歌的最大现实,城市诗歌的发生是城市现实发展的必然逻辑,而城市诗歌的发展变化又是以城市现实为依托的。所以,运用现实主义视角来观照城市诗歌成为一种可能。在这里,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坚持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既不是对经典现实主义的重新回归,也不是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重新挪用,而是秉持现实主义精神对城市诗歌进行反观,从而真实客观地再现城市现实和城市心灵。
城市诗歌发展的历史,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出现而发展的。中国城市诗歌最早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一些留洋海外的青年学子归国以后,以现代的审美观念观照当时背景下大城市的现实,从而表现出复杂的感受和体验。30年代的“现代派”和40年代的“九叶诗派”对城市诗歌进行了相对集中的表现,这些诗人以知觉性、实验性、交错性相互融合,主要表现城市带给人类的新鲜感和不适感,最终表现出人类与城市错综复杂的关系。5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歌颂城市新生活的诗歌,具有热情奔放、高亢真挚的特点。对新诗富有变革意味的朦胧诗给城市诗歌带来新的变化,表现出城市现实的变化带给人类新的感受和体验。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城市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城市人》(宋琳、张晓波等)、《城市书》(叶匡政)、《重庆书》(梁平)、《都市流浪者》(骆英)、《笨拙的手指》(杨克)等,这些诗集都是以城市作为主要的书写对象,拓展了人与城市之间的文学想象。对于城市诗歌所触及的现实而言,可以说是“善”“恶”相间。一方面,城市诗歌表现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对现代文明进行讴歌和颂扬;另一方面,城市中弥漫着的“恶”也成为城市诗歌突出表现的内容。正如杨剑龙所指出的:“诗人在城市诗歌创作中,注重抒写其对于城市生活的体验与感受,既寻觅城市生活中之‘美’,也批判城市生活中之‘丑’。” 诗人一边歌唱,一边批判。在现实主义视野下来考察城市诗歌,会发现城市诗歌在一边歌唱一边批判中实现对城市现实的观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