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8|回复: 0

《黑瓦寨的孩子》:在世界中成长

发表于 2021-12-23 18:47:4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长篇小说选刊(微信公众号)  刘志权  2021年12月22日21:42
关键词:《黑瓦寨的孩子》
作为一个成长在西部,却定居并工作在毗邻上海的启东的作家,李新勇身上天然汇集着鲜明而独特的时间与空间元素:过去与现在,西部与东部。优秀的作家,总是对时代保持着介入与见证的。只要想写当代的边地少年的成长,便无法也不应该将其从西部急速发展的大时代中孤立出来。
“变声”是李新勇对这个时代核心特征的总结。李新勇在长篇小说《黑瓦寨的孩子》后记中,明确地表达了他的写作企图:“小说中的一群孩子,陆续经历变声期。小说中西部农村的社会关系、婚姻关系、人们的追求、社会秩序的结构,都在经历变声期。”这表明了少年与西部的成长在这部作品中具有同等重要性。主人公王嘉峪的年龄被设定为十三岁,这是生理上变声期的开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于服务主题的深思熟虑的安排。
因此,有必要先锚定这部作品所指向的具体时间。《黑瓦寨的孩子》表面并不炫技,是围绕王嘉峪的外部聚焦全知顺叙叙事,但在叙事时间上其实是有考究的。小说中多处出现“多年后”的句式,这既是一种预叙,也突显了回望来路的历史感。通过全书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事时间的隐藏或淡化是有意为之的,他把黑瓦寨急剧变革的故事时间浓缩为“一年”。这种浓缩,一方面有“变化如同一夜之间发生”的心理学依据,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家的写作策略:一年左右的时间跨度、黑瓦寨这一方之地,加上从发生到完成的“变声”过程,构成了类似西方传统戏剧的“三一律”结构,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能够更为集中而强烈地呈现“戏剧冲突”。事实上,时代激变引发的成长期冲突,正是《黑瓦寨的孩子》的美学特征之一。
判断作品成功与否,主要不是看其主题或背景,而是看其是否提供了真实饱满、丰富独特的人物。作为“打工二代”的王嘉峪自然位于作品世界的中心,他的周边,是浓缩的现实时间,旋转着急切与世界对接的边地,这是一幅充满爆炸与眩晕感的场景。王嘉峪当然对此宏大场景懵然无知,只能感受他成长过程中的具体事件:其一是母亲病重,他被安排回父母的出身之地黑瓦寨;其二是洋葱滞销,他小舅舅走出黑瓦寨并在哥哥的帮助下获得成功;其三是学校教育,有很强求知欲的王嘉峪面对着理念落后、弊端丛生的教育现实。这些事情对进入变声期的王嘉峪的成长的影响体现在哪里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