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光明日报 彭程 2021年12月22日23:32
关键词:《国家至上》
赵韦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国家至上》,生动描述了我国研制超远距离洲际导弹的艰辛历程。它拓宽了航天题材文学表达的空间,让人看到了这一业绩背后几代人的奋斗、奉献乃至牺牲。
这部作品记叙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作品中所描写的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创办之初,面对人员、设备、原料的极度匮乏,科学家们白手起家,筚路蓝缕,建立研究所、试验站和生产厂,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经过数十年奋斗拼搏,逐渐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航天军工队伍,在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方面先后取得多项重大突破。
当时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难以想象的极端艰苦条件下完成的。因为工作的保密性,科研生产基地大都建在偏远隐蔽的地方,如川南盆地、塞北高原、鄂西丘陵、秦岭深山等处,交通不便,生活艰难,且前后多次转移,备尝迁徙之苦。作品正是在广袤的空间背景下,展开对几十年的奋斗历程的描述。另外,虽然这些科研任务目标极其重要,但科研过程本身是漫长而单调的。作者在充分掌握史实资料的前提下,注重从人物切入,以人带事,以事述史,通过一系列动人故事,形象化地串联起、展现出这些原本颇为枯燥的内容。
作品中写到了一系列的人物,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有邢球痕、杨南生、阮崇智、叶定友、田维平等前后几代科学家,他们集优秀的科学家与出色于一身,是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的带头人;有陈立学、陈红斌那样的“父女兵”,两代人的生命奉献给了共同的目标;有徐立平、徐凡平兄弟等高级技师,他们凭借极其精湛的操作技术,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有陈明义等“敢死队”队员,在试验出现险情时,总是最早闪现出他们的身影;有在爆炸事故中牺牲的烈士戴学华的女儿张艳,尽管生活屡遭不幸,仍然勤勉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平淡质朴的言行背后,是一份执着的家国情怀。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不懈进取,屡创佳绩,将自己的青春、智慧乃至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航天军工事业,令人感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