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文学报 梁豪 2021年12月11日09:28
关键词:杨绛 《喜智与悲智》
有的人似乎打一开始便给人年长持重的印象,身骨清癯,发梢莹白,对物质似无所感,对知识满怀敬畏,嘴角永远逗留着一抹认真、精致而从容的浅笑。杨绛正是这样一种形象,哪怕在二十多岁时已凭系列散文和短篇小说在文坛初试啼声。
以这般“大众印象”翻阅《喜智与悲智》一书,我的一大观感是,至少某种意义上,吕约是在苦心孤诣地打破我们的此类先见乃至成见,就以文本细读这种耐心、缜密、静定如纯手工艺般的研究方式——一种打破成见最牢靠、最不意气用事、最润物无声的方式。
首先,身为文学创作者、从业者的杨绛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管是否遭受冷落,缪斯就是缪斯,一个熠熠发光的存在,她可以不需要任何他人的依傍、搀扶亦或注目而独自闪耀。具体表现,从体裁到风格,由观世至察幾,由记忆至梦境,尽在吕约的抽丝剥茧中,从而,尽显杨绛的喜智与悲智。其次,杨绛很年轻,或者说年轻过,哪怕少年老成。其中以早年的戏剧创作为突出代表。不论是三部喜剧里的啼笑皆非,还是悲剧《风絮》中的疯魔成活,都痛快彰显出在两性情感、人格心理、家国道义上,杨绛脑筋急转弯般灵动的思维能力和点石成金的形象化能力;而其晚年作品如《洗澡》《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等,纵然姿态是回望的、总结性的,却毫无沉沉暮气,声调之铿锵,咳唾而成珠玉,与前期的文风和志趣有着高度的延续,甚至更为澎湃与摇曳。
照片里的杨绛总是含笑的,文字里,杨绛实在真心懂得何为笑,她深知笑里的五味杂陈、世态炎凉。某种程度上,由杨绛的作品看出去,那些字里行间中淅淅沥沥的笑意,比鲁迅来得冲淡,比钱钟书显审慎,比张恨水要落地,比林语堂更无为而有所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