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6|回复: 0

叶辛:记录下乡野画幅的生活符号 ——从《乡村生活》想到的

发表于 2021-12-24 07:25: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文艺报  叶辛  2021年12月10日09:31
关键词:《乡村生活》
这是张加春先生近年来的第二本书了。我说是近年来,印象中他的前一本书出版还没有多久。作为一个曾经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任过县长,现在继续在州政协担任领导的干部,张加春先生利用业余时间,又写作了他的第二部作品《乡村生活》,既让我感觉惊讶,又让我感到惊喜。我觉得,他的这部新书,写出的是一个水族作者对故乡、故土的深情,是他的肺腑之言。
认识张加春先生近10年了,年龄关系,在上海,在北京,在贵州,我认识很多从一线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不少人都在旅游、照顾第三代、含饴弄孙、养花养鱼,甚至打打麻将消磨时光,能在自己热爱的写作中继续辛勤耕耘,这不能不说是一份难得的文人情怀。从他的书中,更能读出他对家乡这块土地和老百姓所怀的心意和感情。
乡村是一个很大的版图集团,也是行政架构的最底层,山水田园、农舍炊烟、牛欢马叫、孩童奔走,构成了乡村生活的重要内容。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农耕文明时代大山深处的寨子,是非常封闭的,许多物象和时序都在这个封闭的环境里按照自己既定的规则循环周转。某种意义上,这个环境里的运作程序构成了社会治理的基础,村民的婚丧嫁娶、起房造屋、迎来送往等诸多事件,都作为一种符号刻印在历史的深处。这本书中字里行间跃动的画面似在证明,农耕、古井、乡场、砍柴、房子等章节,其实就是蔓延在许多人心中的幽幽愁绪,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都能感受到,那是值得珍藏的属于乡野画幅的生活符号。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没有细心观察,是写不出这么接地气的故事的。
在乡村里长大的张加春,虽然高中毕业后就参军入伍离开了乡村,退伍回乡后又考上大学读书就再也没有回到乡村来,但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显然非常熟悉,许多过往仍萦回于胸,让他总觉得很有必要记述家乡的一切,包括语言、建筑、婚俗、丧葬、打工等。他认为这样的记述是有价值的,所谓乡愁,就是在那个特定的空间里留下了太多令人难忘的回忆。从社会学角度观察,张加春的这一举动无疑具有强烈的田野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