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8|回复: 0

余静如:人的“天问”

发表于 2021-12-24 07:27:2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十月》  岳雯  2021年12月09日09:35
关键词:余静如
继采撷自童年和少年时期记忆的《安娜表哥》之后,余静如又捧出了新作《平庸之地》和《好学生》,这也意味着她的人生与写作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之所以下这样一个不无武断的结论,不仅是因为这两篇小说与之前的《安娜表哥》大异其趣,还因为这两篇小说有着某种相似的质素——在叙述层面上,它们都具有回望的性质,仿佛在推开一扇新的大门之后有必要对过往打个结;从内核上说,作家似乎对于未来有诸多疑虑,要以小说探究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要为许多说不清的事情寻找一个答案。
不妨先看《平庸之地》。小说以一种谶言的形式起笔:“当他真正开始认识到它的存在时,他已经到达了他人生阶段里中年的末期。”这是小说的核心。《平庸之地》平铺直叙地讲述了他的一生。说起来,他也不过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普通人,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传奇经历,也没有什么耐人寻味的幽微之处。他有着乡村里与自然相伴的童年,平稳的少年,然后像大多数人一样,长成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普通的大学,普通的专业,小康之家,然后成为公务员,做着简单的工作,遇到合适的伴侣。然后有了孩子,以及宛如插曲的出轨。这一切都没有改变他的人生轨迹,他也不过是平稳、顺当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就像小说里总结的那样,“他感到自己受着上天的眷顾。他从未吃过什么大的苦头。他人生的那艘小船稳稳当当地,沿着他能看得见的那条航线去了,他甚至有些庆幸自己不再年轻,他看着自己完整的家庭,庆幸自己不必再遭受这个时代年轻人的苦恼……”余静如用平淡的近乎乏味的语言叙述了他平淡无奇,或者说平庸的一生,宛如一叶扁舟,轻快地越过千山万水,几乎没有在任何一个阶段或者事件上停留。显然,余静如意不在此,她真正在意的是伴随着他不同的人生阶段显现不同样貌的“它”——在童年时,“它”很小很快,让人难以察觉;少年时,“它”大了一些,没有颜色,是天空的颜色,“像是它的一个伙伴”,若即若离,“又像是一个监视者”,让他感觉到威胁、心虚;结婚生子后,它“变得庞大起来”,“大约超过他体积的三倍”,“就像一个有形态的梦,又像一个忧郁的、发福的中年胖子”;一生就要过去时,“他成为了它的囚徒”,他终于发现,它是一架航空飞机;到了他八十岁的那一天,他终于在现实中见到了它,它就是他,他“任由它去往一个永恒的平庸之地”。那么,问题来了,“它”究竟是什么?这是余静如给我们出的谜题。如果让我猜,答案很可能是,它是他的灵魂,或者说自我。大多数时候,我们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按照各种规定性度过自己的一生,根本意识不到灵魂的存在。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在被情绪裹挟的时刻,我们突然被灵魂的问题缠绕起来。灵魂与我们的生活,甚至与我们的身体形态具有某种一致性。如果我们凝视灵魂足够久,灵魂会慢慢向我们显露它自身——这么说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自我并不是给定的,而是需要在漫长的岁月中以经历、以沉思去灌注。可惜的是,作为普通人的他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只有在人生终了的时候,他才发现,对于人生,他似乎丧失了主动权,总是被动地接受一切。他本来可以发展出更为丰富的自我,“如果他曾停留在那些时刻,用心去仔细看的话……”现在,他只能接受一个平庸的自我。这大约就是小说以“平庸之地”命名的原因吧。对于自己的人生,他是否会感到遗憾呢?或许吧,但与此同时,他又感到如释重负,毕竟,对自己负起责任来也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