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1|回复: 1

鲜活的民间百态 深厚的文化记忆 ——论《望乡台》中的民谣

发表于 2021-12-24 07:33:1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文艺报 张 晨 冯 雷  2021年12月08日09:13
关键词:《望乡台》
《望乡台》是赵伟近年来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洋洋洒洒138万字,向人们展示了在巴蜀大山中望乡台下的四合院里,赵氏祖孙三代跨越百年的生活。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望乡台》共100章,在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首简短的民谣,还有一些民谣穿插在作品的叙事中,这些民谣虽然不是作品的正文,但却又与小说的内容遥相呼应,从侧面反映出广大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中所包含、体现的母语文化。这些民谣可谓是《望乡台》重要的“副本”,值得人们特别关注。
民谣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是宝贵和鲜活的文化记忆。所谓“文化记忆”,德国学者扬·阿斯曼曾说,以文化为载体的记忆,它是长时性的,指向遥远的过去,形成一个历史的时间轴,不仅融合历史与未来,还可以兼容时间和空间。例如《望乡台》第十一章前的《三月三》:“三月三来花满天,三人结义在桃园,弟兄徐州来失散,何年何月又团圆。”这首民谣讲的是刘关张三兄弟在桃园结义,又在徐州失散,一句“何年何月又团圆”倾诉的是别离后的相思之情,而这一章的内容讲的也是赵家四合院在一场大火之后,幸存的德俊与骨肉兄弟德刚失散,不知何年何月再相见。民谣与故事情节相呼应,真实的历史往事和虚构的故事虽然有所不同,但人物的相思之情是共通的,每当人们遇到这种兄弟情谊就会想到桃园结义,而民谣则把这种情感的共鸣通过说唱的方式抒发了出来。
《望乡台》中的民谣形式多样,内容非常丰富。小说第二章中,山祖去世后,其子国文为祭奠、告慰山祖而演奏了山祖生前最喜爱的谣曲,这就是作品中的《劝世》,所谓“劝世”,指的是规劝、诫勉世间众生要守正、行善。这首《劝世》正是从“莫欺心”“莫作恶”“行善”“修德”四个方面,教导人们不但在处事上要“行善”“莫作恶”,而且在内心的修为上也“莫欺心”,要注重“修德”,可谓是内外双修。而这种价值观念和长久以来形成的儒家思想是深深相通的。这也正体现出民谣作为“文化记忆”所包含的社会历史含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24 07:33:30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