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0|回复: 0

自然万象与诗歌精神的相互映照 ——读雨田诗集《东南西北风》

发表于 2021-12-24 07:36:5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王若冰  2021年12月06日23:26
关键词:《东南西北风》 雨田
《东南西北风》作为一本诗歌选集,入选作品创作时间跨越将近三十年。三十年岁月磨砺的时光碎片如缤纷落叶,落满我们已经走过和即将走上的大地山川,但诗人雨田对“良心写作”的坚持和坚守丝毫没有改变,正如诗中所说:“从虚到实,从世外到宽阔的内心,只有明朗的太阳/知道人性的高度,知道自由的思想能辟出大道”(《樵夫与耕者的画屏》)。不过,面对《秋雨中的南园》《西胡秋月》《玉簪花》《夏日的雪》一类弥漫着自然呼吸的作品,我发现了雨田诗歌的另一种呈现姿态,这就是自然万象与诗歌精神的相互映照。
初读《东南西北风》,面对加级寨漫山遍野的梨花(《加级寨》)、白云、蓝天、飞鸟和野花环绕的哈尼梯田(《阅读哈尼梯田》)、青海湖血红的落日(《青海湖低语》),我以为《东南西北风》标志着雨田创作的一次转场。但仔细咀嚼诸如“而我不变的呐喊只能守候在无言的沉默中/甚至我的爱与恨/成为一种记忆/我用深陷的眼睛盯着一些干枯的树枝”(《沙溪古镇的银杏树》)等对人类精神情感充满关切的诗句后我才发现,对冥想世界精神理想的维护依然是雨田诗歌坚不可破的质核。“我们装模做样的姿势变得锈迹斑斑/是白马姑娘的歌声/把古老山寨的夜空撕破/谁在用爱情触摸我的伤痛” (《白马夜歌》),如这一类在天地万物映照之下结构诗歌的作品让我发现,原来一贯主张诗歌是诗人的“精神实体”的雨田,也是大自然的沉迷者和由物及我、物我相照的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践行者。因为即便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充满现代意识的《四季歌》《雪地中的回忆》等作品中,借助自然万物结构意象以实现对生命本体和精神意识的诗意化表达,依然是雨田诗歌文本的重要特征,如“寒风从雪地吹来/在一切不是毁灭的毁灭中/灵魂的空洞更令人吃惊”(《回忆中的雪地》),“风带走了雪/风带走了所有的落叶/风为什么/不能带走一只乌鸦/我不知所措地被这一现象刺痛”(《纪念:乌鸦和雪》)。这正如诗人里尔克所言:“艺术是个体的追求,它越过界限与黑暗,寻求与万物的一致,不分巨细,在这种持续的对话中摸索,最终来到一切生命幽秘的发源地。”作为一位诗人、一位艺术家,无论秉持怎样一种诗学立场和艺术原则,在与天地万物的交融交往中“寻求与万物的一致”,才是跨越“界限与黑暗”,探寻生命与精神秘境的途径。在这里,我将里尔克所说的“万物”理解为与中国传统哲学相一致的世界上一切自在之物,亦即自然万物。因为西方哲学一直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但具体到荷马、歌德、普希金、梵高等诗歌和艺术巨匠来说,借助自然万物发现并表达对生命本体和自然万物的认知,仍然是其艺术创作不曾背离的重要规律。更何况到后来,还出现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诗意的栖居”,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与中国古代“ 天 人 合 一 ”传统哲学观颇为相似的海德格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