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17年11月的一个上午,我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新闻中心的安排下首次寻访德溪新区的翰林山庄。其时秋意已浓,阳光慵懒,树木萧瑟。在铺满了杂草与落叶的青石院坝上,为重建翰林山庄奔走呼号了十余年、被尊称为“文物卫士”的原毕节卫校退休教师吴长生铺开了他手绘的翰林山庄复原图,对着山形一一指点。这座重修于清道光年间,历时十年建成的山庄,曾经有房屋四十余栋,周围有青石基座的青瓷砖围墙,院内有藏书楼、鱼池、观月台、戏台、亭子、花园等建筑设施。大门外,左侧竖立着五柱进士旗杆,右侧竖立着九柱举人旗杆,标识着读书人的荣耀。而那座让无数读书人心仪不已的藏书楼,位置就在我们身后数十米处。但眼中所见,只有灌木和荒草,连石基都看不到了。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
吴老师说,被毁掉的不仅是房舍亭台,更是文化和艺术:翰林山庄作为中国园林中“郊野园林”的代表,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很高;“一门五进士,三代三翰林”纪录,在科举史上也极为罕见。但这些昔日的辉煌,只能从典籍中寻觅了。现在唯一能证明这一切曾经存在过的实物,就是眼前这套残破的老屋。
这是一套四立三间的老木屋,墙歪柱斜,壁板沤黑,破烂不堪。只有桅下那雕工精湛的“雀替”和板壁上的梅兰竹菊阳刻,还在顽强地显示着它曾经的韵致。
是一场什么样的风雨,毁掉了这座“翰林山庄”?!
紧靠着这套老屋的,是一排废弃的砖木结构老式平房,它原是毕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职工宿舍。它是拆除翰林山庄来修建的,但如今也与路家老屋同样残破。
德沟是我从小就爱来玩的地方,这里有清沏的小河,河上有状如弯月的拱背桥。沿河两岸垂柳成行,周边是大片的稻田,水浅细鱼游,风吹稻花香。当年的德沟,是很有些迷人的田园风光的。当年从城里来德沟,走的是一条可以通行拖拉机的便道,便道两边是大片的菜地。这些菜地全是这家“农业科研究所”的。也许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科学,农科所就把“翰林山庄”给拆掉了。1953年和1954年是集中拆毁,断续的拆毁一直延续到1978年。先是拆房子,把那些雕着龙刻着凤的木料用来做文件柜、做办公桌、做职工宿舍的门窗和板壁。后来是拆石基,把那些四楞四线的上好条石拆去砌了猪圈和厕所。
于是,翰林山庄这座“郊野园林”就成了郊外农地,用来种菜和种粮,方便又实惠。
“翰林山庄”被拆,只因为它是个“地主庄园”。
在科举制度下,做“翰林”是历代读书人的最高梦想。从秀才、举人、进士,一步步向上攀援,最终成为“翰林学士”,算是爬上了书山之巅,到达了人生的极致。但这条路是极难走通的,读过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鲁迅先生的《白光》的人,都会对这条科举之路的血泪与艰辛有所了解。但也许是天赋异秉,德沟的路家却是一帆风顺。从清康熙年间到清朝末年,德沟的路氏家族代代都有人考取举人,并有着“一门五进士,三代三翰林”的历史荣光。“一门五进士”即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进士路元升,官至福建上杭知县;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进士路孟奎(路元升曾孙),官至山西榆次知县;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后六旬丙申恩科进士路璋,官至户部主事;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太后七旬乙巳恩科进士路璜,官至河南知县(路璋、路璜均系路孟奎之子);光绪二年(1876年)清德宗登极丙子恩科进士路朝霖(路璜之子),官至河南候补道。“三代三翰林”即路孟奎(爷爷)、路璜(儿子)、路朝霖(孙子)。清末翰林路朝霖还当过光绪皇帝的老师,光绪帝曾赐匾曰:“朝中多进士,天子是门生”。路朝霖的妻子徐氏系民国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的姑姑,路朝霖所著的《红鹅馆诗钞》二卷,是徐世昌亲自付梓并作序的。
在当年,这算是一个显赫的家族了。
“换了人间”之后,这座山庄便日渐没落。当年山庄里的“藏书楼”名闻川滇黔三省,“讨袁护法”时,滇军统帅唐继尧班师回云南,特地前来“借书”。清朝既已覆灭,路家自然无力反抗,任由唐继尧用二十多匹驮马将“藏书楼”搬运一空。这些书,至今还有部分保存在云南省博物馆,书上铃有其弟路朝藩的印鉴。
1951年路家被划为“地主”,山庄全部没收,只给地主一家保留了一套生活住房,就是眼前的这三小间。现在的房主是清末翰林路朝霖的堂孙路吉禧。1968年路吉禧一家又被扫地出门,30多年后得到“落实政策”,总算为翰林山庄保存了这一点点实物。
这算是一小块“文明的碎片”。
路吉禧老人已经82岁了,病得不轻。老人躺在一间用砖头支住床腿的木床上,眼珠发黄,声音混浊,身上的棉被发出一股馊臭。间屋子实在是太破败了,四壁透光,蛛网横结。后边的里屋里,各种破家烂什如同堆满的垃圾。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我绝不相信这就是那座曾经风雅一时的“翰林山庄”,而床上这位晚景凄凉的老人,就是那几位风流倜傥的“翰林学士”的后代。
在隔壁的堂屋里,保存着十多幅用画框装裱起来的诗词作品。虽然画面落满灰尘,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辩。路家第二位翰林路璜《忆德沟山庄》诗云:
清溪几曲抱村流,隔岸人家景物幽,
遥忆夜深山雨足,瓣蒿浅涨没沙鸥。
其子路朝霖的《德沟山居诗二首》之一云:
自昔愚成性,依溪结小亭;
鹤来松更洁,云去树还青;
卧看阶前草,起谈架上经,
问余何所事,终日自惺惺。
和眼前的这一切相比,路家父子诗中传递出来的那份优雅、闲适和宁静早已荡然无存。“德溪新区”刚开发时,将“德沟”更名为“德溪”。在毕节文化界人士的呼吁下,新区的主大街被命名为“翰林路”,“翰林山庄”也在2016年1月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因当时未划定“保护范围”,开发商的挖掘机对这几间老房子虎视眈眈。为了保卫“翰林山庄”的这块残片,路家后人螳臂挡车。他们在堂屋的墙上贴了原毕节地区博物馆发给路吉禧老人的“荣誉证”,证明他曾向博物馆捐赠过两件文物。路吉禧老人的儿子路言义则用小学生作业本一字一格地抄写了《文物保护法》贴在墙上警告开发商:这房子是“文物”,是受法律保护的!
翰林山庄对面的河上,横跨着著名的德沟拱背桥。这座桥二十多年前就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但有关部门却把它的“拱背”填平,改成了公路桥,在载重汽车的反复辗压下已是朝不夕保。文物只有保护之名而不行保护之实是无用的,因此吴老师们要坚韧不拔地奔走呼吁。政府终于在2020年1月公布了“翰林山庄”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这块文明的残片总算得以保全。
眼见又是一年过去,忍不住重去了翰林山庄。老屋破旧如昔,场坝上依然是荒草丛生,但保护圏内无人再敢动土了。开发商转而把“翰林山庄”当成了楼盘的卖点,宣传中暗含着买了这里的房子后代子孙必然学霸的意思。于是就想,连开发商都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山庄的修复怕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吧?毕竟,从破坏到保护,就已经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了。
作者简介
游子,本名游孟宪,贵州毕节市七星区人,从事业余写作多年,发表过各类文学作品300万字,结集作品有6种。1988年加入贵州省作家协会,现为毕节市作家协会主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