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辽宁日报 王干
我们一直呼唤大师,也一直感叹大师的缺席。但有时我们常常容易忽略大师的存在,尤其是大师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会选择性地色盲。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干认为汪曾祺就是一位被忽略的大师。原因是长期以来汪曾祺游离于新文学的评判标准之外,而新时期以来的西方现代主义热潮又将他置于边缘。如今他在读者和作家中的慢且持久的热,说明文坛在慢慢消退浮躁,夸张的现出原形,扭曲的回归常态,被忽略的放出光芒。
上个月,《汪曾祺全集》(小说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的出版社还要出版他的作品。汪曾祺去世19年了,他的名字却反复地被提起,作品比在世时出版的量还要大,这让我感慨。但翻开当代文学史,汪曾祺的地位有些尴尬,他在潮流之外,在专章论述之外,常常处于“还有”之列。“还有”在文学史的编写范畴中,常常属于可有可无之列,属于边缘,属于后缀性质,总之,这样一个大师被忽略了。
汪曾祺为什么会被忽略?纵观这些年被热捧的作家常常是踩到“点”上,引发人们的关注。那么这个“点”是什么?又是如何形成的?
形成中国文学的“点”,大约由两个纵横价值标杆构成。纵坐标是沿袭已久的革命文学传统价值,横坐标则是外来的文学标准,在1978年以前这个外来标准是由苏联文学的传统构成,稍带一点俄罗斯文学的传统。1978年以后的外来标准,则偏重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体系。而汪曾祺的作品,恰恰在这两个价值标杆之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