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人民政协报 高洪波
《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

高洪波

《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
宋人赵普,辅佐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尝自许道:半部《论语》治天下。
中国古人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讲的是文不好比高低,大师者,须文学史有定论、开风气之先河,以独自特色的创作、理论,令文坛钦敬者,曹雪芹、吴承恩是大师,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也是大师,不写长篇小说的契诃夫是大师,与他做法相同的蒲松龄同样是大师。
大师若星辰。面面俱到说不好,如果从个人写作生涯说起,受过极重要的影响和恩惠者,我心目中的大师还真的有一位: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
我称他是“半部大师”,盖因为昔日从军云南,20岁上下年纪,无书可读的阶段,偶获《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本,非琴和赵蔚青等人译),如获至宝,精读细读,受益匪浅。
及至后来专门购得1983年新版《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上下集,对上集中的三个中篇《卡腊——布迦日海湾》、《柯尔希达》和《森林的故事》企图重新阅读,不知为什么,竟无论如何也进入不了昔日的痴迷与狂想。巴氏反映苏联在头两个五年计划期间改造大自然的这几部作品,令人失望,枯燥乏味,全无下集诸多短篇洋溢着灵动之气,所以我只能就自己真切的感觉,称巴氏为自己心目中的“半部大师”。
但如果说巴氏选集上部一无可取,也不公平。我至少读到了他谈自己创作生涯的一段文字:《简单谈谈我自己》。从这些文字中,我知道昔日崇敬的大师生于1892年,喜欢旅行,勤于记录,声称:“只要一个人所能见识所能体验的,我都能见识见识,体验体验。”他还兴致勃勃地宣布:“青春,对我来说,就是我现在思想行动的鉴定者。”说这话时是1955年2月8日,他刚过了花甲之年,较之那些集中写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优秀篇什而言,感叹青春不再的忧郁,自然有巴氏的一种道理。
从自传中,我知道巴氏在1911年,刚满19岁时就开始发表作品,他有两个哥哥在1915年“一战”中的同一天战死在不同火线上,于是这个家庭中的幼子从此承担了抚慰老母亲的任务。此后他当记者、当编辑,认定“记者生活虽然杂乱、不安定,但我却觉得这是作家最好的环境”。他写了若干部作品之后,大约在1932年春天,辞去一切职务,当上了我们今天说的“专业作家”,巴氏称这种专业写作“虽然有时是痛苦的,但经常却是理想的、可爱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