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69|回复: 0

双峰飞渡有鸿声 评丁晓原《行进中的现代性——晚清“五四”散文论》

发表于 2021-12-27 16:45:1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王兆胜  

《行进中的现代性——晚清“五四”散文论》丁晓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早在二十世纪末,丁晓原就出版了《二十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史》,开启了报告文学理论学术史研究之先河。随后,他又连续出版《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中国现代报告文学论》《文化生态视镜中的中国报告文学》《中国报告文学三十年观察》等,可谓著述甚丰、硕果累累。这次他又推出这本《行进中的现代性——晚清“五四”散文论》,将其研究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行进中”包含了进取心和谦卑意,“现代性”反映了与时代话语相贴近的理性清醒,“晚清”和“五四”又是两个难以攀登的高峰,“散文论”从报告文学转向散文研究,视域更加阔大了,目标也更高远了。也可以这样说,作者选取了一个极富挑战性也是颇有价值的选题,从中可见其思想品质和精神高标。
  迄今为止,散文是一个被学界严重忽略的文体,其研究价值远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是因为:第一,中国古代为诗国,也是文章大国,但却没人说是小说或戏曲之国的。第二,现当代中国新小说、诗歌、戏剧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大问题是,渐渐剥离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和密码逐渐遗失。西方现代的东西没了,中国传统的基因与密码丢了,于是它们就会成为无根的飘浮起来的文学。因此,如果将来要在新文学中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和密码,我们不能指望现代诗歌和小说等文体,恐怕要回到现代散文这个一向不为人重的所谓的“落伍”文体。第三,散文是一个有太多受众的文体,关于它研究的兴盛是早晚的事。第四,散文“易写而难工”,其研究更是如此。散文就如同水一样难以描述,更难用一种既成的理论进行规范和解释。当然,这为研究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用理论思辨还要用心灵去感悟,除了进行规范还要随地赋形,除了注重实写还要考虑到虚构。散文研究仿佛需要太极功夫,在看似固定的方圆、进退、呼吸动作中,往往更需要内化和融通,以参透阴阳之理和天地道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