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985|回复: 0

《郭文斌文集》:诅咒,还是祝福

发表于 2021-12-28 02:19:4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文艺报   孔见  2016年06月29日16:38
  郭文斌的写作承接的不是不断强化的批判现实主义,而是一种源自《风雅颂》的更加古老的传统。他企图从甚嚣尘上的市声中回退到一种无邪的初心,来体味和赞叹那些美好的事物,守护一些古老的价值。  
  文学的利剑是应该去戳穿社会与人性的黑暗的,但在虚伪矫情的赞颂与气急败坏的批判之外,文学也应该有一种真诚的祝福来平衡凌厉的批判所带来的杀伤力,帮助我们守候或建立内心的田园。

郭文斌

  诗以言志,对于众多写作人而言,文字的结构在于抒发自己胸臆间抑郁的情志,把梗在咽喉间的那根带血的刺吐出来,将内心沉积的痰气清理干净,获得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慰。一旦不平之气抒泄完了,写作的精神头只能依借对功名利禄的兴致,否则就难以为继。但有少数写作者并不止步于此,他们希望手中的笔能够撬动一些事物,树立某种东西,使世道人心有所改变;他们希望自己吞吐的文字,能够给这个时代的天空增添一些云彩;他们甚至赋予文学某种扭转乾坤的权能。因此,他们的表达带有鲜明乃至强烈的道德倾向,对现实叙述也有相应的裁剪。郭文斌就是这样的写作者,在当代的空旷里,他们为数不多。
  批判并不是文学的全部
  对于任何人,都有一个接受现实的问题。倘若能够接受现实的全部,满心欢喜地拥抱这个世界,那他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但事实上,我们通常能够接受的只是现实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部分,即便是自己生老病死的生命。那部分无法吞咽下去的现实,夜深人静时就来折磨我们,跟我们过不去。我们于是也就跟这些过不去的事物较劲,忘了还有别的事情,忘了来到这个世界的初衷。一旦如此,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怨恨就可能愈演愈烈,到了某种程度,你就可能而且需要成为一个诗人,因为诗可以怨,愤怒能够出诗人。文学的世界聚集着众多难以接受现实的人,事实上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改变现实,以及改变这种现实需要付出的成本,更不想成为成本的一部分被预支出去。或许是因为如此,文学有着深厚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从屈原的《离骚》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再到《红楼梦》,愤世嫉俗的思潮演绎便是绝尘弃世,逃亡虚空。在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一度成为文学的主流,特别是19世纪的法国,深深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这种传统在我们的思维里搭起了一种观念:文学的天职是揭露与批判。因此,社会腐败、人性堕落的时代是作家创作的沃土,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也。作家的笔必须是一把匕首,插入黑暗的心脏;它必须是一道光,直射进地狱阴森可怖的核心。倘若不是这样,就不成其为严肃的文学,就是故作多情的风花雪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