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082|回复: 0

“心理现实主义”的叙事空间

发表于 2021-12-28 02:30: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文艺报   李晓丽  
对社会转型期的文学记录一直是当代作家关注的话题,静心最新的长篇小说《大沙河畔》为这一题材提供了带有作家独特精神气质的思考。作家深谙聚焦写作的手法,选取一座中原小城做实景,通过一个普通家庭两代人的人生际遇,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向经济社会转型中爱情、婚姻、民间伦理与知识分子命运等冲突,呈现出对时代的真实记录。静心的这部作品不仅在人物刻画与文化内涵方面颇有力度,其别有新意的叙事特点也同样引人注目。
人和街老李家噼噼的鞭炮声,揭开了《大沙河畔》故事的序幕。婚丧嫁娶,邻里围观与活泼泼的点评,这些具有鲜活民间味道的叙事,宣告了小说日常生活叙事的基本方式。一直以来,揭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是当代作家自觉担负起的文学职责,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不同地理空间受到的来自物质观念、婚姻伦理、道德观念的冲击不同,大都市中人受到金钱、欲望的挤压,人性变异;而城乡冲突同时也带来乡村日渐凋敝、解体与迷失,城乡两极的巨变呈现出的生活景观,为作家提供了开阔的书写空间。而相对而言,对夹杂期间的小城书写,城乡落差没那么剧烈,书写小城在时代交替中的历史变革,则对作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